day 1文學館夜晚

「老屋新生」這一類的字眼,這幾年出現在媒體上不少次,但一直不太能引起我的注意。

(這篇在我寫完這句話之後就欲罷不能了,其實是寫給我自己的筆記,被台南老屋釣進來的可以只看照片就好,主要有「窄門」、「愛國婦女館」、「神農街」)

可能是因為我對往年的所謂古蹟重生不太領情,總覺得台灣對建築本體的復原容易弄巧成拙,原本零釘孔的古法榫接或是花窗雕琢,在省錢又貪快的現代工程下,「翻新」之後像是遭到山崩掩埋一樣;木構造毀損的地方就用夾板木芯板甚至ikea拼接板補一補,殘存的石雕無法考究那就用水泥「孔」起來眼不見為淨。

因為對技法和建材的馬虎而古意全失的還算正常,要是遇到完全不打算了解當地民情和原建築歷史,就開始發揮自我創意的設計師或空間規劃單位,那這個空間不但有可能長成一個匪夷所思的樣貌少數能在事後認錯的再砍掉重練),更有可能太過「乾淨」,少了人味又多了距離感,從社區中心地位消失,等於用一個新潮的蚊子館取代了村民閒來泡茶的屋前樹蔭。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4)


當然,有人會認為要重生卻又拘泥於舊建築原貌,古蹟再精確復原也不一定有人造訪,不如改成符合現代人審美主流的空間、吸引更多人,帶動週邊觀光,不是更好?

我也覺得創新和毀壞之間的界線很難拿捏,如果不好好交代就嚴加批評明顯是在嘴砲了。

那就聊一下我個人偏好去「觀光」的古蹟是什麼樣子,基本來說,只有兩點:

1. 活的

修復後比修復前更讓活人想要親近,有人走進走出,房子才是「活的」。否則再怎麼一磚一瓦地恢復原貌,也只是讓它停留在原時空,那和荒廢沒有兩樣。

修了還把房子醫死了,看起來慘淡,也浪費了修整的資源。

何況,就像以前人說的:「有人在住的房子,比較不容易壞。」

2. 從當地出發的

如果取悅了遠道而來的旅客,卻沒有誘因讓當地人也想要造訪,會顯得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經營上容易受到旅遊淡旺季波動的影響。

尤其在人潮聚集之後,若是管理不當,更有可能引發當地人反感,更加難以長久。

 

 

在我記憶中的例子裡面,這兩點和維持老屋原味經常是相輔相成的。

同樣是日式老建築,台東市大同路的兒童故事館就是成功的例子。

前身是舊菸酒公賣局宿舍,有50年歷史,保留了原建築,連地板走起來都有迷人(又不至於坍塌)的吱吱嗄嗄;修復到一定的舒適度,依照市民的需求,活用成親子教育屬性的圖書館,每週六日固定舉辦說故事活動。

其歷史建築的特性加上規劃功能的完整,也吸引恰遊此地的觀光客前來遊憩。

 

另外一個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克羅埃西亞的split古城區。

(圖片取自網路)

一整個城區都是世界遺產,但是當地政府沒有為了觀光就把居民弄出古城外收門票或是交給大財團開發,反而讓他們繼續居住,進而把閒置的房間佈置成小民宿。

我所住的地方就是一個四坪不到的小房間,不管是天花板還是樓梯間,全都是依照中世紀人的身高來走,像我這樣的巨人就會感嘆糧食與演化的力量真大。

古城內的村民就直接在貴為古蹟的窗台上晾被子和牛仔褲、在一樓烤麵包來賣,阿伯們喝私釀酒的狹窄酒吧也留在兩座城牆間的走道縫裡,在古蹟上依舊看得到人們生活的日常痕跡,對我來說是讓人更加興奮的一件事(笑)。

 

從以上我們知道融入當地生活圈吸引外地觀光客是可以不必衝突的,反而是能被當地認同的建築,才有成為熱門觀光地的潛力。

也就是說,你的確可以在廟裡放一尊hello kitty宣稱它是一種突破,但前提是來廟裡參拜的信眾也要同意hello kitty會讓神明更靈更開心。

這個原則應用到老街、老店其實也是一樣的,正例就是台東海濱的黃蔥油餅,它在讓觀光客大排長龍的同時也對持續光顧的當地人特別服務,才成為海濱區唯一在淡季也能照常營業的店家。

 

反例就是淡水老街了。

現在長住淡水的人不但十年不逛一次老街,租金日日高漲也驅逐了小店小舖,留下Nike Town和各種我沒聽過的精品名店。

假日的塞車潮更加讓淡水人避之為恐不及,經常在出門前必須先三思如何繞過主要幹道抵達目的地。

那些從菜市場走到中正路抓中藥的鄉親們(現在老街剩下來的唯一在地功能),看著裝潢閃亮日光燈超多的新店家以及逛著平行時空般的它們的觀光客,就好像深海魚看到從天而降的豪華郵輪一樣刺眼。

day 1文學館夜晚 (12)

酸話說完了,現在可以讓我們回到台南老屋這個正題,剛剛說過,我原先是對老屋什麼什麼的沒什麼興趣(…沒興趣還講那麼多?)

但是在出發要去台南看溼地前找背包客棧時,驚覺「老屋新生」竟然是大部份台南青年旅舍的共通點。

而且「老屋」的定義不再僅限於上一個統治年代的建築,姑媽舅母等留下來的兩三樓老公寓也進了此列;著手進行「新生」的人,也從政府和大型機構轉變為靠著自已動手設計甚至裝潢的青年(「新生」的大叔大嬸把拔馬麻當然也不在少數,「青年」指是只是從新的模式看得出他們有新的管道尋找更多的資源自己規劃、突顯原建物的獨特性)。因此,不管是對象,還是做法,似乎都和我對這四個字的印象完全不同。

於是便想,如果在台南某間老屋生了剛好被我路過,就順便進去感受一下吧。

然後在看了一下孔廟之後就立刻路過了: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8)

看到窄門的當下還沒發覺它就是我前面說的「老屋新生」對象物之一,可見我對這個議題有多陌生。

純粹就是停下來看到一個門真的很窄的地方不如拍張照而己,拍完之後就想,像我這種肩寬40cm的龐大女子進的去嗎?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0)

就鑽鑽看。

鑽了發現有點卡卡但還不至於要叫消防隊,真是千鈞一髮。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1)

既然都鑽進來了,皆大歡喜,那就走進去喝杯咖啡吧。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2)

【樓梯上方的天窗】

窄門窄的不只門,一切都窄,樓也窄得看起來搖搖欲墜,還好他先用名字跟我們說清楚了,讓來人的腳步走得慢點。

通過這一段神祕的路線來到佈滿上個世紀空氣的店內,確實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6)

一路從街上的窄門走進來的空間不小,十來桌有,但感覺得出來是個可以輕鬆聊天和看書的地方,店家也在門口標示旺季除了消費不再開放遊客參觀拍照,除了舊建築本身需要容量管制(依舊是迷人的吱吱嗄嗄地板),也是希望大家對這個空間更加珍惜吧。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3)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7)

日據時很流行的洋房長窗,窗外看出去就是孔廟前的操場。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8)

窄門也得了2008年的老屋欣力典範金賞,我也是因為窄門才特地去好好了解老屋欣力是什麼樣的機構在推廣的東西。

結果發現他們就是從台南市出發的「古都文化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似乎也看不慣過去純粹原物保留或著拆光重蓋的做法,雖然他們沒有追著文資當局打,但也透露著一種「自己的古蹟自己救」的情懷,鼓勵一般人不要等待大機構介入,主動珍視、活化近在身旁的文化資產。

除了基於文化面的保存,這個想法聽在我耳裡不但很環保、很有設計和創業上的吸引力,還很華麗地反集權了。

接下來這一段,是我個人將窄門做為各方面的老屋參考隨意寫下的筆記,完全就是被打動得讓我覺得,如果有機會,我也想搞好一間老屋。

1. 飲食: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9)

供應莊園豆單品咖啡,但剛好沒有我喜歡的非洲豆,所以點了拿鐵。

奶泡很綿密,照片上被我偷喝了一口所以看不出原本是完整的圓。

蛋糕是手工的cheese cake,似乎是輕乳酪,口感不錯但我喜歡臭一點的。

基本價位飲料和點心每項產品在100-200之間。

 

2. 不羈的壁面裝潢: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0)

房子四處都有斑剝的痕跡,有些補的地方看起來就是用水泥漆隨便「回一回」而己,

但這個做法反而讓我十分欣賞,這房子就是老,像女人一樣,老又何必遮遮掩掩?年輕看皮相,老了看手腕(?)

如果平整的粉刷是遮暇霜的話,這放盪不羈的刷路就像出自一個油畫家的手筆,而整座房子就活在那幅畫裡。

 

3. 留住歷史,也「正在」歷史: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1)

我坐下來才看個這個角落有一個小小的紅標籤,上面說,我現在坐的,是詩人的座位。

這可不是老屋那個原始年代的故事,過去這裡是一位醫生的住所,是近年窄門重整、開張成咖啡館之後,這人的駱駝才騎來這裡停。

他不是歸人,他只是來買咖啡的。

和你我一樣,智商再高也是坐在這裡倚著窗發呆。這樣說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這一個小小的記號,也說明了只要有人在房子裡頭走動,它就能持續創造歷史,像個重新振作仍舊熱力四射的寡婦,她的一生可以精彩,不必總是靜止在某個失落的年代裡。

誰知道何時它下面會多個牌子RQ說部落客的座位呢?(想太多)

 

4. 裝飾是一門學問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2)

留住壁癌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即便你的牆面膠痕累累也變得很合理。

我很喜歡這個放著怪臉和鏤空畫框的角落,好像臉太怪所以放個畫框告訴大家:「這是藝術」,又好像同時在展示怪臉和畫框。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3)

帶出氛圍的物件看起來總是一些不經意的組合,帶著瓷飾的板凳和線條粗獷的靠背椅。

但是要卯起來放收藏品的話,主人是完全沒有在計較空間的: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7)

 

 

順帶一提,在去窄門的路上,有一戶不太起眼的人家,上頭卻貼了有點突兀的文件,包括平面圖、寫著外文的證書、倒吊的蟾蜍,還有四個字:歷劫餘生。


「張宅」,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5)

有人能告訴我它的故事嗎?

 

孔廟前有塊台南前市長提的碑:

日子。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2)

 

好有意境。

全錯!

是子曰,雖然我也歪著頭看了好久。

遠看還像個「好」字,如果他真心想寫「日子」,我應該會熱愛這個市長。日子能過一天就是好,把握當下的意思,文青了簡直。

這塊碑的對面,有一棟由市府修復過的日式雙層建築。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7)

它叫做「愛國婦人館」,由於我也是愛國婦人,所以看到這景點不明所以也一定要進去看。

這個館奉行的就是原始修繕保存,在各個轉角牆面上都會看到掛牌介紹此處留下的木結構名稱、在傳統日式建築中的應用等等,只不過,內容出奇的冗長,加上排距在視覺上很不友善,連對文字充滿耐性的我也感到不可思議。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3)

我到的當天,展覽的內容十分社區型態,包括台南在地技藝師傅和大專院校的學生作品,親切可愛一目了然。

二樓的空間被分成一個小展廳和榻榻米閱讀空間,有一櫃還不錯的藝術和文化相關書。

一樓除了較大的展區,也設了台南旅遊及展覽資訊櫃台(地圖和展期都比火車站遊客中心的完整)、一個文創商品店,以及負責文創產業(這四個字我始終無法定義)諮詢的辦公室。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6)

 

說到台南老屋,未經特意規劃的民宅或空屋經常就在轉角出現,無法預期。但是特地要來看規劃過的老屋新生,就會來造訪神農街了:

day 2神農街 (14)

每到傍晚神農街上矮路燈就會亮起。

雖然我並不喜歡這樣整齊排列乖乖鑲在水泥柱上的街燈,但我實在很欣慰它沒佔比現在更大的空間,而且這樸實的燈,似乎也成為了讓人晚上想來神農街散步的小小賣點。

day 2神農街 (9)

只不過傍晚持續營業的店家不算很多。有些店裡到底在賣什麼的能見度也有點低。

day 2神農街 (22)

 

神農街的頭,是在西側這間神農廟。

day 2神農街 (6)

走到這裡,突然有點驚訝,隱約覺得這座廟似曾相識。

左右繞了一下,原來不是藥王顯靈,是某天下午不小心轉到公視看的《仲夏夜府城》拍攝場景: 

是一部小小的奇妙幻作品,半真半假、半煎半炸的台南巷弄香氣;確實,時空交錯的神農街是最合適的取鏡點。

看來它對台南的城市行銷還滿有效果的,至少讓我在看了之後不到一年,一不注意就走到台南了。

(隔天早上還一不注意就走進另一個場景赤嵌樓,巧遇片中的兩個重要配角,讓我雖然莫名買了票參觀了名勝古蹟,卻也帶著微笑走出來)

到了一個地方想起一部電影,或是看了一部電影想起一個地方,不管是電影還是那個地方,都算成功吧?

 

 

巷口看到的第一家店,就已經是我心中第二名了。

day 2神農街 (1)

 

不上漆的金屬、未經粉刷的牆面,明度適中的光線,平和而敞開的感覺。

day 2神農街 (3) 

尤其是新門窗和舊鐵窗完全無隔閡,以及「就算半個客人也沒有還是一點都不擔心」這件事(笑)。

同樣的細節出現在同一條街上的兩家店看起來也不會太沒新意: 

day 2神農街 (16)

 

我特別欣賞的是這些重新裝潢的取材整體上以金屬、木材及石材為主,像是有心人的共識,讓這一條街沒有太多突鶩。

陽台是各時代建築裝飾手法的重點之一,部份店家也保留原先的陽台,卻能讓他不至俗氣,或者乾脆俗到極緻。

day 2神農街 (23)

還有不經修剪的王者型植裁似乎也是老屋必備單品:

day 2神農街 (21)

 

這樣的店有時會被質疑不在地,然而他們和在地人的差異,可能剛好包括了「天不怕地不怕」這一點。

day 2神農街 (10)

出現我心目中的第一名,但還是沒開:

day 2神農街 (25)

大面玻璃、木製雙開門、信箱和招牌,就是讓我無法招架。

 

對神農街的喜愛,其實還有一部份來自兩間工廠的存在:

day 2神農街 (12)

 

一間是造神轎的,一間則是印刷廠。兩間都有幾個瘦瘦的大叔在裡頭忙進忙出。

 

day 2神農街 (13)

 

雖然不能上前自我介紹,但其實很高興見到他們,純粹是因為,我有點害怕只剩下年輕店家的街道。

尤其永川原址的這面牆,直接被我當成一本書在讀了。

day 2神農街 (30)

 

 

神農街的尾巴就大喇喇接著酒吧熱炒街,這麼閤家歡樂的地方當然不適合我這孤身的旅人(寫到這裡突然有一陣風…)。

所以轉而去吃這間經過很多次的咖哩飯,一邊想著「青年旅舍推薦的老騎士咖哩到底在哪裡勒?算了,先吃這間。」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7)

結果我一看到老闆就知道:是這裡了!

(招牌只能從對面馬路才看得到「老騎士」三個字,其實是吃完出來才確認的)

由於我一個人,所以老闆叫我坐搖滾區,剛好可以好好端詳他。老闆的面相,我只能以亞洲版唐吉訶德來形容。

不好意思拿出大炮對著老闆拍照,不過跟我小時候玩的一款RPG遊戲裡的騎士大叔長得差不多:

庫格爾  

 

斜對面就是在新聞上看過的全美戲院,所有電影海報都是手繪。

看到全美就會明白,府城從來沒在搞復古這門事,因為府城的古就是一氣呵成,絕不造作。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1)

 

早上經過時沒什麼人,心想這間戲院能不能屹立不搖呢?

結果晚上吃飽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3)

 竟然排隊繞了整個街區一圈。

不過我印象中傲骨台南人是不可能排隊的啊!這種蠢事台北人拿手(咦?

應該是在辦某個厲害的活動或是試映會吧?

 

一路單車和步行的感想,覺得台南在規劃上是一個很剛好的城市。

馬路的寬度剛好,綠地的密度剛好,住商比的便利程度剛好,新與舊,交疊得剛好。

清楚而友善,絕對不會讓人感到困惑的城市。

day 1文學館夜晚 (8)

 

 最後是依舊沿續著府城味道的消防隊大樓,可愛得剛好。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錯,這個部落格雖然沒什麼人氣,但也被硬著頭皮拿來當打廣告的地方了。

 2014六塊厝淨灘日FB首頁-01

今天暑假的最後一天,也就是8月31日,我將在自己的故鄉小沙灘辦一場迷你淨灘。

  

時間:2014.8.31 (日) 下午3:30
地點:六塊厝小沙灘

3:30 小公園報到/說明/領取工具
3:50 出動淨灘
5:30 收拾整理
5:40 分享&總結/點心時間
6:10 欣賞潮間帶生態、沙灘夕陽

 

詳情請見:

2014六塊厝淨灘日FB活動

2014六塊厝淨灘日線上報名

 

在構思、準備、放消息出去、等待報名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要搞淨灘呢。事實上,屯山社區每個月都嘛有邀請居民來幫忙淨灘啊。屯山的阿公阿嬤們佔最多數,有的人年過八十,身體依舊勇健,筋骨軟Q,彎著腰撿垃圾也從來不喊累。甚至有一次,原先排定三小時的淨灘,不到兩小時就撿到沒東西撿了,阿嬤們覺得很無聊還順便把白水木旁的雜草給拔乾淨了,現在白水木們長得又高又壯。

 

既然阿嬤們都這麼威猛了,我們還需要來這裡淨灘嗎?

 

這問題問錯了,應該說,阿嬤都出動了,為什麼海邊的垃圾可以一直reload出嶄新的一片?

 

有一部份原因,確實是來自遊客,而這方面我家的店可能要負點責任。

畢竟我們是第一個在巷口架起招牌邀請過客來海邊玩的商業組織,雖然丟垃圾的不一定是我們的客人(因為客人大概已經把整袋垃圾塞在店內廁所裡了,唉),但事情確是因我們而起;意外看到招牌進來的客人在釣魚版上po了文,一傳十、十傳百地前來遊玩吃便當喝可樂。

 

但是另一部份原因,倒不是說一句「遊客真沒公德心」就可以認清的。

 

淨灘的過程從某個有趣的方面來看,是一個檢視人類生活史的活動。

在海邊看到的垃圾其實出現得很幽默,像是小時候玩「人-事-地」遊戲一樣,到底誰在海邊刷牙、打針、換衛生棉、丟球鞋,還有喝已經停產的Qoo有種果汁真好喝?

 

莫名其妙跑到海邊的垃圾,原本可能是從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出發,長途旅行之後抵達六塊厝小沙灘的。他們可能年代久遠,可能還跟我有關(畢竟我也不是一出生就立刻啟動「環保小尖兵」模式,在我隨身攜帶水壺和餐具之前,大概也對沙灘垃圾做了不少貢獻)。

 

那一支塑膠湯匙,可能在兩年前幫助了我在「大鐤」享受一碗鮮甜蜆仔湯。

 

那些碎掉的保麗龍,可能是11歲那年老媽買「五十年代枝仔冰」時附的大盒子,我還記得當時的我們說:「好好喔,有附保麗龍盒,這樣冰就可以買回去給大家吃了。」

 

這些曾經受到我們恩寵的物件,散落在淡金公路的某處,然後北台灣如往常下了起場沒人特別注意的雨,它們就被沖向六塊厝沙灘、沖向中途島和信天翁寶寶的肚子裡。

 

 

 

不光是遠在太平洋對岸的信天翁,近在六塊厝漁港的漁獲可能也是吃著在溫暖海水中緩緩分解的塑膠物質長大,而我們再吃著牠們或者吃著吃他們長大的雞長大。

 

我自己偶爾會在溜狗時和姊姊去海邊撿撿垃圾,有時候會有遊客和我說:「辛苦了」,或者「有你們這些年輕人真好」等等感激的話。

 

每次聽到,心情其實都很複雜;一方面覺得,嗯,他們沒覺得我們很無聊、很奇怪、不曉得在幹嘛,那麼至少淨灘這件事是被認同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這些年輕人」不是聖人、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族群,不具備任何技術門檻,也沒有真正犧牲了什麼東西去幫助別人什麼事。屯山從12歲到102歲都來撿垃圾了,那人人都可以來撿垃圾啊,這又不是什麼大事,既然你也能輕易加入,何必感激我們?

 

我想這就是搞淨灘的真正原因。我想告訴你,這東西不大,它小小的,不用怕,你真的可以一起搞。 

 

 

我還記得,曾經聽「荒野伍佰」陳德鴻老師引用了這樣一段話:

 

“If you've come here to help me,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But if you've come because your liberation is bound up with mine, then let us work together.”
― Australian Aboriginal Elder Lilla Watson

翻譯大概是:「如果你來是為了幫我,那你可以洗洗睡了。但如果你來是因為我所追求的也是你生存的一部份,那我們或可一起努力。」

 

他對自己做的一切,只有一個感覺:「保護環境是保護自己的環境,不是替別人做事情。不是有做的人特別偉大,而是理所當然。」

 

不要跟我說謝謝,我不是在幫你,「嘸做才是不應該。」

 

 

如果你也想一起努力做點小事,歡迎你點下去,或是轉出去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大雨之後,台北市民的生活就此改變。

 

第一時間的震驚加上之後每一次踏入車廂內的緊繃感,我原以為這就是恐懼的全貌了,但直到七天之後,我才開始明白那個最底層的恐懼來自何處。

 

我有時候認為台灣人有點天真,有點遲純,還有點容易上當。但我又經常覺得這或許是來自一個不算太糟的特質,姑且稱它為「善良預設」。字面上的涵意就是在心裡預設大多數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出於善意的。

 

這種對於陌生人的信任感,有時候不太妙,它總是讓台灣人行動緩慢、亂開玩笑、忘記拔車鑰匙、習慣把一切交給政府不過問,還有害我們成為跨國詐騙集團的首要目標。甚至,搞不好也是它害我們在屠殺者出現的第一時間因懷疑殺戳的真實性而不敢採取行動。

 

但是另一方面,「善良預設」讓我們可以穿著任何誇張愚蠢毫無品味的衣服走在路上,讓老外在亞洲找到一個親切熱情的地方,讓我們因為國際性的友善而驕傲。「善良預設」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微笑、放心地給予陌生人必要的幫助、放心地接受他人的幫助。「善良預設」讓一切變得有趣,讓這個世界不會與你為敵。

因為在「善良預設」之下,人們可以感受到善意,並傾向於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善意不斷地反射而成為良性循環。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善良預設」替許多不容易獲得主流認同的人們,保留了一點點好不容易的生存空間,讓這個充滿偏見、歧視、刻板印象的島國,在無形之中,多了一點包容力。

 

「善良預設」讓每一個人的日子都變得好過一點,即便在我們時常忽略的角落亦然。

 

可怕的事情都是令人難過的意外,異常的事情最多也只會讓人覺得「非常奇怪」。在這之前,一直都是如此的。

 

直到事發後第七天,我在同一天內看到兩篇同樣發生在悲劇之後,卻天南地北的新聞。

 Rampage Victim  

槍擊案受難者父親:懦弱政客的不做為害死我兒子

Richard Martinez的兒子於加州聖芭芭拉槍擊案遭到殺害,在這段期間的訪問中,他告訴華盛頓郵報他希望能和嫌犯Elliot的父親Peter Rodger見面,一起想辦法阻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我聽到槍手的父親說要傾盡一生之力阻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這一點,我與他同行。我們同為人父,同樣深愛自己的孩子,也同樣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第二篇新聞,是在28號晚間的即時消息。

【更新】捷運上砍人烏龍乘客受驚嚇跌倒 即時新聞 20140528 蘋果日報  

【更新】捷運上砍人烏龍乘客受驚嚇跌倒 即時新聞 20140528 蘋果日報 (1)  

 

原來真正讓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一直以來由文明與和平所累積的系統受到更動了,「善良預設」不再是普遍,或者該說,某些族群在非理智的恐懼下被排除在預設之外了。

 

我想起淡水街頭那對著空氣罵六字經的大聲婆婆、行李很多總在捷運站講勸世經要高中生們早點回家的婦人,還有好久不見的劍玉阿伯。原本因為見怪不怪而得以和路人相安無事的他們,預設值是不是也要被變更了?

過去若在一百人當中有一人主張要驅離他們,我相信至少有九十人認為這沒有必要,甚至要上前制止的。

 

我很怕我所習慣的,曾讓我們彼此好過的,「就此改變」。

明明不是前進而是後退,卻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至少系統還原?

 

5Hes-not-exactly-a-lap-kitty  

Panic makes you drowned, but fear keeps you sober.
恐慌會淹沒你,但恐懼將使你清醒。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    

兩岸服貿協議一路走到現在衍生出一大堆東西,傳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主軸和旁支:318令人屏息的佔領立院,黑箱、服貿、中國因素、盲從、言論自由、政治收割、禮貌守法、獨裁革命、耳毛很濃、323攻政院、吃素、暴力鎮壓、鷹派鴿派、輕鬆一下的香蕉、軍綠外套、戰神黃、賤民論壇、割闌尾、白狼正義、金平說話、大腸花、退場、公投盟、路過中正一、八六、方仰寧與漢娜.顎蘭……。

這些事情,有的人親身經歷,有的人在場目睹,有的人時況轉播,有的人道聽途說,多的是人瘋狂爬文,更多的人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冰冷的螢幕像平常一樣,替我們定義一切—這本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然而因為這次事件,才讓某些人驚覺,那些在螢幕前等待答案的時光,我們究竟都看了些什麼?還有多少人現在仍然在那裡等待和吸納。

「放心吧,相信這些閃爍的螢幕,就像我們一直以來做的。在螢幕之外那些輕率的、瘋狂的、固執的、著急的、直覺的、不夠「理性」的、只是一煞那的想法,都先放到一邊去。等待螢幕對事件做出審判之後再悄悄加入吧,在那之前絕不輕易開口,否則我們可能會說錯,不是嗎?

 

 

 

 

這可能是目前生在台灣的這代人,遭遇到最複雜、規模最大的公共議題。這時的我們,像第一次拿到保險套的充血少年一樣,手持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很多次的言論自由,卻不知該如何使用它

在這之中,讓我們最挫折的其中一部份是,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已經習慣等待偉大的媒體替他們做出決定。這些原應是我們的工具的東西,因此得以替我們決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是值得信賴的、哪些聲音是不該存在的,並且一一為出場人物打上分數

 

 

你突然想起前幾年那些孩子吼著壟斷這兩個字,然後發現,在這個世界,就是有一群人技巧高超又很懂利用各式各樣的保險套,他們壟斷了所有的陰道,呃不,管道。

如果要在他們的世界取得勝利,我們就不得不像政客或者沒才藝的偶像一樣學習那個單純如你我曾經唾棄的媒體戰

a1-hancock-7-765437  

自此以後,抗爭群眾多了偶像包袱,讓在公共場合挖鼻屎都會怕別人說他沒有民主素養。 

有些人說這是包裝,有些人說這是妥協,有些人說這是遊戲規則,不管怎樣,在這個連救國救民都要先顧髮型的年代,這事情還真是不夠專業做不來,只可惜我們不像Hancock遇到公關顧問,不過有一件事情,是我們都可以做的。

 

只要有決心。

 

比如說吧,不管現在媒體在報什麼,對我個人而言此時此刻的當務之急就是割闌尾

我為什麼極度想要割闌尾的理由很簡單(雖然是題外話):

1. 國會有監督行政機關的責任,人民選出立委代替我們監督政府決策,但是當民選立委失能、不再體認民意、反事順從行政機關時,罷民立委就是人民阻擋獨裁的義務。

2.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現在在國會裡,如果我們要他們聽到民間版的訴求,就必須透過立委表達意見。

3. 現在的立院席次,國民黨佔65,在野黨大大小小全部加起來不到50,加之多數黨當政、總統兼黨主席、所有黨內立委馬首是瞻,形成凡執政黨提案必過、凡在野黨提案必垮的局面,政治生態嚴重失衡。

4. 我個人的選區立委是吳育昇,我不爽他很久了(參見核四多元成家、Wego)。

 

 

但我也發現這東西在我深藍票倉的家鄉聲勢微弱,必須走入鄰里才能引起討論和重視,爭取更多人明白這個訴求。

偏偏在這人口老化嚴重、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你送雞來我送魚、以和為貴的鄉下地方,要鄉親們參與對他們而言最容易造成分化的政治議題,談何容易。

因此我體認到,唯今之計,只有 「一人一張嘴,回家告訴爸媽」,徹底由人們的閱聽習慣、政治覺醒、民主素養做改變,把抗體注入每一個人體內,削弱那個被電視台給印和闐的龐大勢力,讓他們加入我們,就從他們的兒子/女兒嘴裡開花。

photo  

 

-----------------------------------

 

老實說,我是個鍵盤公民,包括反媒體壟斷時代。

 

但是在鍵盤之外也有一件讓我自己小小驕傲的事。

 

因為這件事,當時我很想發起一個叫做「一人一張嘴,回家告訴爸媽」的行動(?)。

 

雖然聽起來很像在學校跟山田吵架回家告狀,但是會想到這件事,主因是陳為廷罵教育部長那天,大多數的主流新聞輿論都指向了這個小孩有多麼「沒禮貌」「沒大沒小」「目無尊長」,以及「簡直就像文革一樣」(說這句話的人如果是個知識份子,對文革歷史的了解真是貧乏到令人驚訝,有沒有覺得這些單字很眼熟,最近我們又複習一次了

 

這此字眼剛好在電視台和報紙上成為議題設定的重心,因此老媽看到當日頭條之後,不經意地問了一句:「他為什麼要罵教育部長?」

 

這句話原先可能不是真正的問句,也大抵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是帶有質問甚至責備意味的反詰法。

 

但我不管,我就把它當成一句友善的問句,開始向老媽解釋事件的前情提要和原因,包括這個大學生所屬的團體現在在抗爭什麼東西、教育部發文給各個學校說了什麼,以及媒體所有權集中化對於閱聽眾和社會的影響。

 

花了20分鐘講完之後,我媽說了一句話:「這些事情,光看報紙根本不會知道!」

 

聽到這句話,我瞬間明白了幾件事情:

1.台灣的報紙真的很夭壽
花錢訂了、花時間和精力看了,竟然可以什麼都不知道。虧我老媽還是用放大鏡一字一字讀完的,對得起急於探求真相的讀者嗎?

2.網路的使用與否真的有可能把閱聽人分成對同一件事情擁有截然不同認知的兩個群體。傳播理論課本沒在開玩笑。
缺乏新興媒體(網路、PTT、社群網站)的族群無法主動獲取想要了解的資訊,只能被守門人帶著走,以至於根本看不見事情的全貌。(當然我們網路使用者的選擇性獲取亦可能造成不同立場,不過這是後話了)

3.兩個群體可以在offline場合消弭歧見。傳播理論課本沒有教。
如果雙方願意傾聽和說明的話,不同世代、不同媒體使用習慣所造成的分歧是有機會消弭的,而且掌握更多、更詳細、更深入資訊的一方可以取得優勢,但是要成功說服也必須具備將online資訊轉化為非網路使用者可接受的語言模式在offline場合下互動的能力。

 

這個重大的發現,讓我開始投入了家庭為範疇的媒體識讀改造計劃

 

計劃的執行方式很簡單:

1.當家人們看新聞台看得很浮躁時(幾乎每天發生),就大聲朗誦這個slogan「不知道看哪一台好,就看13台公視。」(所以幾乎每天覆誦)

【註:在這個議題上公視雖然不會像蘋果日報一樣全傾支援太陽花,但是其不受商業因素干擾、提供多元對話平台,而且(說來有點悲哀)是目前台灣唯一報錯時需要道歉和改正的電視台。】

2.當家人執意要看某一台立場偏頗的電視台時,就在旁邊扮演制衡的播報員角色:「這傢伙講的是錯的,實際上的法規內容是………。」制衡時力求實事求是,但是具體說明之後可以稍為加強反對意識來控訴該台之不專業,例如:「這個記者訪問這個人幹嘛,他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這個方法根源於我大學時期的當代媒體問題蔡教授:「就是一直碎碎唸,像你媽唸你一樣,雖然平常看起來沒在聽,但是某天一個契機,例如投票時,可能就會不小心投給綠黨了。」】

這個行動我個人在每天晚餐時進行,持續長達三個月,便出現了初步成效:我爸媽找不到好節目可以看的時候(幾乎每天發生)就會不自覺得轉到13

 

但是真正的成效要到今年318社運才真正讓我見識到。

 

【事件一】把國家當成自己的孩子。

我媽在我還沒進行例行的制衡播報前,就對衝撞立法院的學生抱持開放態度。當她從電話中聽到我坐在立法院外面的時候,沒有任何不屑或震驚,只是呵呵呵笑了一下,叫我不要跑去跟別人打架,並且因此想進一步知道服貿是什麼。

到了323攻立院那天,我媽沒有在第一時間以「大人」的姿態見風轉舵說快點回去和平理性坐好,而是像我們一樣為這個國家和那晚嘶吼的同伴心痛了一整個晚上。

 

【事件二】大家都會一起上。

我爸從成年開始就是走一個看不起小屁孩的路線,就是像八點檔鄉土劇裡的長輩一樣會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啦」這樣台詞的人。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可能也不管社運是什麼訴求,反正就是一堆小孩子在鬧。

但是在3/22晚間,我回到家裡開始抱怨現場變成跨年演唱會、政府根本沒把我們當一回事、再這樣下去可能會不了了之巴拉巴拉的時候,他淡淡地說了一句:「妳也不要太擔心,真正需要的時候,大家就會一起上了。」

這麼高度肯定抗爭群眾的一句話,讓我瞬間明白,在他的長者武裝下,對小屁孩展現不屑只是他一貫而必須的態度。

 

【事件三】那些你沒看到的事。

 金平講話之後,耳毛跟著講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我爸在看TVBS,我心裡驚驚了一下。

但是我坐下來之後,我爸開口讓我明白這老傢伙真的不簡單:「這服貿大概是真的該反。」

「你看馬英九一直出來講Z大於B,怎麼沒有一個國民黨的立委敢出來說Z在哪裡?」

由此發現我爸的等級已經到即便看TVBS都能看出其中有鬼。這已經是批判界的亢龍有悔了:不只是看誰出來講了什麼,還要看誰不出來沒講什麼

 

 

當然,自小我就覺現自己老媽確實算是相對開明又好學的老媽,我老爸也算是相對心思細膩又有反思能力的老爸。如果你的爸媽早就願意瘋狂討論,甚至跟你站在同一陣線上作戰,那你真的很幸運(其實這篇你不用看,感謝你花時間讀到這裡) 

不過我也發現很多人將這次運動定位成年輕世代的戰役,甚至有許多輿論將事件的主因歸納為「未來茫茫的青年對抗老而不休的廢物」。現場也不乏瞞著父母前來或者因為反服貿而和家中大吵冷戰的朋友。

但是我知道,我們並沒有和父母對立,也未曾想過要推翻上一個世代。

相反地,我們最想喚醒的,正是他們不小心遺忘的那點希望。

他們不是反對,只是生活讓人忽略了,把他們放進另一個獨自旋轉的世界了。

mouse-on-wheel

 

 

不過,他既然是你爸媽,和你活在同一個層級的世界,經歷過你曾經歷過的歲月;只要找到那個現在或者曾經,讓他在乎的事,他會明白你的恐懼,你的憤怒,你的傷心,你的激動。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絕對有可能。

「如果你能改變你老豆(母),你就能改變世界。」也就是說,全世界最難說服的人你也KO了,未來要賣保險或是做房仲都是大有可為了(?)。

同時他們是最容易傾聽你的人,也是最有可能懷疑你的人(因為你的缺點他也很明白);如果他們聽不懂、聽不見,就表示你的論述還不夠完整、不夠有力、也絕對不夠讓耳毛、選區立委和鄉親父老聽到懂,那他們也正是最好的練功對象。

我知道或許有人覺得很難開始,不過我認為,在很多情況,他們只是剛好沒看到、沒想過而已。不要讓新舊媒體成為隔閡,如果你爸媽有意願的話,教他們使用PTT或臉書,甚至直接把足以撼動、引發思考的文章直接印下來和他討論都好。

 

 

天色漸光,和父母聊不了政治的時代也該結束了。

 

 

就如同我們常常告訴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這次就讓我們相信父母吧。

 

相信他們也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

1964975_10201893300710539_821394696_n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1日晚上547分,準備要吃個飯再去立法院靜坐時,接到一通神祕電話跟我聊很久(還好不是黨工……還是其實就是黨工?!),號碼是來自(02)2552-8506,對方自稱是我之前買小定鏡的露天賣家,但之後查證發現號碼是屬於江記華隆食品,證實是被詐騙集團盜用了,因為江記華隆的肉乾我們太常吃了,一定賺很多,根本不需要以詐騙為副業。

 

基於這個手法差點把我這個善良體貼勝過聰明的好女孩給騙倒(搞不好台灣人大部份都會怕給人造成麻煩,在懷疑對方前總是先覺得「不好意思讓您特地打來通知我」),所以我在這裡詳盡地分享整個對話過程,讓大家參考她的話術模式:

 

對方小姐:您好,請問是謝小姐嗎?

我:是的。

對方小姐:我們這裡是「數位e館」,請問您先前有和我們購買2650元的Canon定焦鏡頭嗎?

我:呃…,好像有,很久以前了。(事隔超過2個月)

對方小姐:那我們這邊有一些問題想和您確認……

我:啊!是我忘記給評價嗎?(呵呵因為我有時候真的會忘記給)

對方小姐:喔,不是,因為我們這邊登記您是批發客戶,請問您有訂購12組嗎?

我:沒有耶,就是1組。

對方小姐:那應該是零售訂購,我們一般客戶分成零售和批發,不過我們這裡把您登記成批發了,需要請您取消這筆訂單。

我:好,那我再上去取消。(就直接從露天網站按取消啊)

對方小姐:嗯、可是因為這筆訂單到今天就要出貨了。

我:但是我人在外面,沒辦法去取消,還是請妳直接幫我取消好嗎?

對方小姐:但是一般交易一定要一方提出取消之後另一方同意才能成功取消,我們這裡沒有辦法做取消,一定要透過銀行那裡取消扣款。(蛤?前後邏輯是…中文真好用。)

我:呃,好,那妳去處理吧。(妳弄錯當然妳去處理)

對方小姐:是,我們這邊會通知銀行,請他們跟妳連絡,請您先告訴我們您用的銀行。

我:……為什麼要通知銀行?

對方小姐:因為我們這裡沒有辦法做取消,一定要透過銀行才能取消扣款。(不是叫妳重複一次好嗎?我又沒耳背,是問妳我們兩個要取消交易干銀行屁事啊?)

我:但是你們自己key錯不能直接自己取消訂單就好嗎?

對方小姐:嗯,因為是這樣的,謝小姐當初購買的時候是零售但我們這裡登記成批發了,需要請您取消……

(打斷她):妳好像在講重複的話耶(估計她拿到的那張SOP上面只有這段話可以用),可以直接說妳到底要我幹嘛嗎?

對方小姐:那請您直接告訴我們您常用的、信任的銀行,那我們就可以請他聯絡您,確認不要扣款……(喔?原來如此,是要搬救兵)

我:妳說今天晚上到期,但是銀行現在有在上班嗎?

對方小姐:呃,銀行現在是非營業時間,但是我們會傳真給他們。(原來用傳真的銀行就會起來上班)

我:那不需要啊,因為就算不取消他也扣不了款。(重點來了:姐姐我從來不用信用卡,因為我沒信用呵呵。但顯然對方不知道我當初不是用信用卡付款,所以根本沒有扣款問題)

對方小姐:但是妳不取消,我們直接寄12組給您直接扣款也沒關係嗎?(對方生氣了,可見這個從業人員沒有面臨過來自消基會的壓力)

我:好,妳寄來吧,我保證他扣不到款。阿我現在很忙吼,拜拜吼。

 

事後打給真正的露天賣家「數位e館」詢問這件事,老闆說:「這個一定是詐騙,我們絕對不會在交易完成之後還聯絡買家。」所以我也請他特別注意其他顧客的情況。

 

雖然這次靠我的美麗與智慧輕易看破他手腳,但也要提醒各位,詐騙方明顯已取得了一部份應該保密的交易資訊,包括我的姓名手機電話購買的商品名稱成交金額。這方面的資訊到底是從哪裡泄露出來的?目前看來,露天網站尤其必須開始經手調查是駭客、資安不足還是內鬼。

 

其中唯一露出馬腳的關鍵,就是她並不知道我的付款方式和銀行(如果是賣家本人應該看本子就知道了),但是如果她連這方面的訊息都掌握了,很難保證我不會上當。雖然我肯定還是會大罵她:為什麼妳們自己key錯訂單還要我負責改?阿明明知道key錯了還要把12組寄出來妳是智障嗎?然後向消基會投訴她,不過到時才發現她不是賣家本人可能也於事無補。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篇是公民101,也就是從基礎開始鉅細靡遺地講「盲從」這件事。如果你已經是進階公民,一定會覺得整篇都廢話。】

個人淺見認為盲從的參與和理智的參與,兩者之間的辨識有一個容易觀察卻又常常被忽視的間接指標——同團體參與者彼此之間的意見歧異度

 

有些人認為,如果一個意見團體之中,各個成員之間沒有固定說法和共識的話,這個團體一定是不夠團結。但是在我看來卻恰恰相反。

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能夠恰好擁有一模一樣的立場和想法,無論再怎麼相似,總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尤其必須考量個人在議題中的位置、背景、利益、損害及相關性,只要有一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有所不同。 

除非團體成員表達的並非經過思考而產生的「想法」,而是不經任何變動、照本抄課得來的「說法」,那麼意見才會完全一致。

 

幾乎在每一個公共議題,在正反兩方中其實都可以找到理智(歧異度高)與非理智(歧異度低)的參與團體。舉例來說,2009年的ECFA議題時,我們知道分成了「支持ECFA」以及「反對ECFA」,但是這篇文章不是要探討應該支持還是反對,而是從表態者的原因來尋找「盲從」與「理智」的分界點。故以下列舉幾個當時各處散佈的言論。

 

支持ECFA的理由:

1.   台灣要避免被國際孤立,以ECFA當跳板與太平洋各國簽訂FTA

2.  兩岸之間經貿多年都是重重阻隔,透過ECFA重啟良善的商業交流,才有窗口保障台商權益。

3.  ECFA是政府擬定的政策,絕對不會害我們。

 

反對ECFA的理由:

1.  ECFA對傳統產業和農產造成衝擊,政府對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配套不足。

2.  自由貿易是資本主義的工具,加深貧富差距,根本不該簽訂任何FTA

3.  國民黨簽ECFA就是要親中、要統一、要賣台!

 

從上面幾點來看,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吧?),無論是屬於何種立場,都會出現經過思考的「相對理性」與未經思考的「相對盲從」的選民。所以,並不是你只要支持哪一派就是「絕對理性」或「絕對盲從」,而是你是否仔細檢視、清楚表述自己支持或反對的原因。即便你的原因和同樣立場的人完全不同那也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職業、收入這些都會造成影響。

 

比如說,阿達家裡做的是成衣業,只要成衣廠外移或是面臨對岸廉價成衣進口就會面臨衝擊,於是阿達站出來反對ECFA
小林則是電子企業的第二代,想要跨足大陸市場卻受到各種阻礙,勞資紛爭沒有窗口,也擔心投資沒保障,
ECFA通過卻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於是小林支持ECFA
喬喬家雖然和阿達一樣是成衣業,但是剛好遇上日商合作的機會,透過技術研發,成功升級轉攻潛水衣等戶外用品,所以
ECFA對她來說影響不大。

 

上面這些都是假設情形,以個人的行為來說,他們的表態都不同,卻沒有誰對誰錯。反而是,如果有一個會因ECFA而受害的人反而想都不想就說支持ECFA,或是一個因為ECFA而獲利的人卻假腥腥出來說要反對ECFA,他們才是「錯的」。不是腦袋有問題(例如,盲從,以前資訊不足也是原因,但現在我們不講資訊不足了,因為資訊已經太容易取得,沒去取的人就叫盲從),就是另有目的(例如,玩弄民主價值)。

 

所以,在議題當中考量自身的利益是正當的,人生在世本來就必須各自爭取權益,民主國家也是奠基在這一點上,才能讓各階層領域的人互相制衡。但是當其中有人得到錯誤的資訊而喪失爭取的機會,或是自動漠視放棄人民表達立場的權利,這個國家就會立即落入少數人的掌控之中。從這個機制來看,「錯的」並不是掌權或獲利的人,而是以沉默自願放棄權益來成全得利者的受害者。這些人的默許就等同於親手接生了權貴

 

回到目前的服貿議題,其實支持和反對雙方的理由幾乎和ECFA時代一模一樣,只是把「ECFA」搜尋取代成「服貿」再重新上映而已。但是當中的正反人口比例卻和當年有所不同,雖然現在的各方民調有的說有7成反對、有的說有6成支持,其實不可信(不然台灣就有13成的台灣人口表態了,這是什麼靈異概念,但是有一點我能明確告訴你的是:當年支持ECFA的人裡面至少有一個現在反對服貿,為什麼我會這麼清楚呢?因為那個人就是我。

 

這個轉變的原因跟執政黨的行事作風有很大的關係,確實可以稍微參考這篇旺報上的淺藍文章:反服貿聲勢為何大於反ECFA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我看到ECFA官方網站裡執政黨精心製作的服貿漫畫

7格漫畫_Q1s  

【點圖看全部】

漫畫中重申了三次「開放了會不會有影響?No, 政府會嚴格把關!」偏偏隨著我愈長愈高,也不小心愈來愈了解政府,到現在就是完全不相信你他媽真的會幫我們把關。這幾年看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案件,地方政府都被證明決策錯誤,他有幫我們把關嗎?(美麗灣、國光石化、關廠工人、大埔案、到現在都不斷出問題還想強行過關的核四)。抱歉,我真的很想相信,但你的quota用完了。

 

先坦誠一下我的立場,我個人大概會很輕易地被歸類為親中派,因為我支持開放陸客來台(尤其希望全都是自由行),支持開放陸生來台,而且支持兩岸建立穩定的貿易體制。但我的理想就是要讓中國成為台灣的【注意】友邦國家,嘻嘻。

be friends  

be friends2  

然而,隨著台灣現有媒體的自我審查情形日益嚴重,以及近三年來執政黨一直和民意活在不同度空間裡,民主機制已經失能了,我失去了對執政者的信任,也衍生出對服貿的危機感,有太多項目都是開放式地等待雙方政府以各自的條文來規範,先姑且不論對岸的法規之嚴刻與人治情況,台灣政府短視近利、不擇手段而急切地想要透過擴充經濟數據來做政蹟的紀錄才真正讓我憂心。我並不怕對岸怎麼搞我們(其實猜得到),而是怕我們的執政者會怎麼搞我們。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從2014318日晚上九點多示威民眾衝進立法院之後,輿論的重點變成:「這些學生到底是不是暴民?」很驚訝在2014年的台灣還可以再度聽到這個問題,原先以為這個疑慮早在90年代就已經塵埃落定了,想不到還要搞一篇這麼長的廢文扯這種事,但這篇是公民101,只好讓我耐著性子好好弄清楚。

 

認為學生佔領國會是暴民的理由:

1. 在民主國家不論發生什麼事,就算政府真的侵害我們的權利,我們也要在守法範圍內冷靜坐下來談。

2. 你看電視上都是和警察衝突、喝酒的畫面,學生們都是小屁孩,覺得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佔領立法院在裡面開派隊,不成體統。

3. 服貿明明就是為台灣好,很多人支持服貿,這些小孩都是被民進黨煽動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根本不懂服貿協議,在網站上看一看懶人包就自以為正義。

 

認為學生佔領國會不是暴民的理由:

1.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抗議公民面對政府強權,投擲汽油彈都在所不惜了,更何況是佔領立法院?暴民就是暴怒的公民!

2. 如果沒有必要,誰不想待在電視前開開心心的酸暴民?幾乎所有的抗議者出發前都經歷了內心的掙扎,知道自己會被父母、甚至主流社會責備,但是最後還是鼓起勇起參加,是思考權衡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3. 在現場看到學生們以靜坐、演講、呼口號的方式表達訴求,學生們很守秩序,以和平為主軸。

 

 

外加根據我自己觀察到的一點,是在場的人意見都很歧異。有的人從最早就反對服貿,其中還分為反自由貿易派、仇中派、照顧弱小企業派、言論自由派,有的人是在強行闖關後才加入陣容,例如反核派、大埔派,大致是看不慣政府例行的黑箱做法,有的則是純粹心疼和感激年輕抗議者,希望他們至少在星期五以前不要被扛出來。但是許多媒體卻盡其所能地將他們的訴求單一化。以突顯這是一群未經思考、收了民進黨的錢、只把懶人包背下來就上路的暴民。

1904251_711042105584151_1471485929_n  

 

真的要說「解決」盲從問題,我只能重申:在任何議題的表態中考量自身的利益都是正當的,民主國家也是奠基在這一點上,才能讓各階層領域的人互相制衡。

 

所以如果這當中有人是「錯的」,那就會是:

1. 明明簽了服貿之後自己和親朋好友可以過得更好,卻傻傻跑去反服貿的人。

2. 明明自己的權益會因為服貿而受損,卻待在家裡對著抗議群眾冷嘲熱諷的人。

 

這才是真正讓民主制度陷入困境的人,麻煩這兩種人互相換個班,街上和沙發上就絕對沒有人是盲從的了。

 

 

其他判別理性指數的觀察指標

由於「歧異度」這一點必須經過各個樣本之間的比較之後才能發現,那麼當觀察對象是「個人」時該怎麼從單純的言談中看出是否經過理智判斷呢?以下提供幾點辨識方法:

1. 提供資訊,卻無法說出確切的消息來源。
(一篇不確定作者的文章、一份沒有資料來源的簡報)

2. 表達態度,卻隱藏或偽裝自己的立場。
(常見的假裝公正:小打擊民進黨、大打擊國民黨)

3. 遭到質疑時,容易跳針。
(用原因
A來解釋原因A

4. 答非所問。
(請參考
20131105有話好說的靜宜大學柯志明教授)

 

懶人包的功用和危害

因為讀到有網友說了這麼一段話:「平常都打卡吃喝玩樂當瞎妹瞎哥上傳自拍照遇到政治議題就說與我無關……因為輿論渲染、大家都在討論服貿,就去看了一個懶人包,然後也跟著表態反對啦、說大家一定要多關心這種事啦、不能漠不關心。奇怪了,怎麼之前從沒看你關心過(公共議題)……。」

 

好的,這段話非常直白是我欣賞的地方,但是部份同意也有部份不同意,咱們還是條列式吧。

 

部份同意的原因:

1. 確實不能只看一個懶人包就急著下定論:
貨比三家不吃虧,懶人包只看一包怎麼知道哪一包比較有機?因為懶人包通常是一個人(或一小組人)搜集資料後獨自寫出來的,裡頭充滿了作者自己個人意見(也因為這樣,對大眾比較好消化,容易被散播)、很容易捏造和扭曲(例如
2013有些反多元成家的人到最後才發現原來多元成家不是三小多P合法化),而且經常沒有標註原作者的身份和立場,尤其會讓閱聽人忘記將自己置身其中,考量自己的背景和利害關係。

同樣在多元成家案時,我有一位朋友以兒童權益為理由反對同志成家(即便領養及兒童權益問題其實是同性戀、異性戀家庭共同面對的),當他說「被認養的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家庭的權利」、「沒有健全父母的家庭無法養育身心健全的孩子」時,我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看完懶人包之後忘記自己本身是在父母遺棄之後,由非親非故的保姆將他視為親生小孩一手帶大的。他是這麼敬愛他的養母,又是這樣乖巧、孝順、守法的公民,但是當他說出這些話時,等同於是指控這個世界上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就強行將自己養大,或者是說,養母不管怎麼樣都無法將失去父母的自己養成健全的人。

在這個議題上,他忘記自己是誰了。 即便堅持反對同志婚姻,也選擇了站不住腳的理由。

2.沒有人可以說政治問題與我無關
因為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政治問題,「沒人逃得了」。在此不多贅述。

3.大家平常就應該多關心時事:
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政策情雖然不在當下產生效應,也有可能在
5年、10年後發生影響,而且這次在苗栗,下次可能就在你家。在此不多贅述。

 

部份不同意的原因:

1. 懶人包的存在有它非常重要的價值:
首先是它有淺白的圖文可以讓非專長領域的民眾迅速了解原先不懂的概念。
其次,許多懶人包結合了劇情和趣味性,讓人民不再對政治和公共議題反感和排斥,進一步想要了解更多、更詳細的條文和數據。
最後,懶人包提供了入門式的狀況引導,當我們看到一份懶人包時,就代表這個議題和立場的確切存在。
當然,在閱讀時必須保持懷疑和求證的精神,也就是說看數字時要檢查有沒有來源、看過短的結論時要對照法條原文、
當你閱讀一篇反對者的懶人包,你要看到的不是自己應該要和作者一樣反對,而是看到這個議題有人反對(可想而知也有人支持不然也不用發懶人包)誰寫的(這很重要)反對的原因是什麼

 

2. 平常都打卡吃喝玩樂是人之常情:
再怎麼對政府不滿,還是要吃好的、過好的、談談戀愛打打炮。不是吃齋唸佛禁慾絕食才叫做關心政治,一個人有理想就是說他有在追求生命的品質(當然每個人對品質的定義不同),如果沒有要享受更好的人生,我們幹嘛反抗政府?

 

3. 因為輿論渲染才跟著關心?寶貝,這就是輿論的目的
媒體本身的使命就是要緊追著公共議題和重大事件,讓人民在忙碌之餘也能迅速了解。原本不關心的人就是可以透過媒體才得知、進一步開始關心。何況某個人到現在才關心服貿,並不表示他平常沒有關心社會,比如說我個人一直重視的都是環保議題,只有在看到報導或貼文時才會偶爾支持新移民或土地正義,不是不在乎,而是因為人各有所長,而且人腦有限。

現在有人看了新聞說這些學生幹嘛要衝進立法院,用更溫和的手段不行嗎?但是老實說,這些說話的人在學生衝進去上新聞之前,有注意到服貿這件事嗎?也有人說學生是在製造新聞,寶貝,這就是衝撞的目的。坦白講,他們如果沒衝進去,我也沒想過要到場聲援,也沒想過要發服貿文。衝不衝撞、衝去哪裡本身從來就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在看,有沒有讓更多人開始想,有沒有機會把濫權者的接生婆默許,從此消滅?

 

 

今天早上在廣播裡面,難得聽到馮光遠講了一句上得了台面的話:「真正的行動是在網路上面,現在的執政者還在舊思維裡面,為了攻佔立法院大驚小怪。其實攻佔是用傳統方法做一次給你們看而己,最大的效應,已經在網路上發生了。不要趾高氣昂地指責鍵盤公民,氧氣這東西是不能拿來燒沒錯,但沒了它你什麼都燒不起來。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天,在吃蝦仁燴飯的時候,陳瑋問了我一個問題:「所以如果妳一直找不到工作,但是有一份工作很相關不過待遇不如預期,這樣子妳也不會考慮嗎?」

蝦仁   

「對。」低頭繼續吃。

 

「為什麼?」

 

抬頭。

 

「因為我覺得不可以讓這樣子的雇主得到像我這樣子的人才。」又低頭繼續吃。

 

陳瑋聽完之後大笑。

 

這時我才重新咀嚼了一下剛才說的那句話,發現的確很不要臉

 

但我其實沒在開玩笑,我十足認真地發自內心說出這句話,而且說的瞬間還自以為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了。

 

看來我若不好好解釋一番,聽起來還真會覺得這人自視甚高。

 

事實上,如此固執的原因是來自你我都熟悉的簡單價格理論

我所指的「人才」,也不是各國爭相拉攏的這種舒淇蘇秦LEVEL。而是純粹指認真努力責任感高知道自己在幹嘛的基本型好青年。

(意思是前提你有幾項專長可以議價,如果什麼都不會也不願意學除非花三年考公職當個消耗國家財政的米蟲,否則就要找工找到地老天荒了

 model-10  

 

假設我根據自我工作能力的衡量,對薪資的要求是30K,但此時與我面談的雇主,卻只願意提供22K的薪資,這個時候,供需雙方的期望價格出現了落差(這是假設,實際應用這個情況的時候請以自己遇到的價差為準,不要被我影響),所面臨的問題如下(基本上你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但我想以我自己當血淋淋的例子說明一次):

 

1.      經濟許可

對求職者而言,影響的因素包括家中的開支壓力、個人生活費、學貸、未來追求其他計劃所需要的存款。對雇主而言,自然就是營運的成本考量。

 

以我本身為例,在過去一年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學貸的償還,因為大學就讀私校而且本人討厭欠錢也討厭讓銀行賺利息。

 

但是我還算是狀況輕微的,可以在雅房租金只有3800包水包電的台東工作、餐餐都能自己買菜開伙、戶外適合每天騎腳踏車通勤、辦公室氣氛輕鬆大家隨便穿不需要置裝費、對物質需求不高又加上有常常會餵食我的室友和同事,如此省下的錢讓我在償還了大部份學貸之餘,還能寄點錢回家。

不過,在一年半後終於還完學貸的那一刻我也發現,我除了再也沒有貸款之外,也沒剩下存款,呵。

 

於是當雇主告訴我,他很欣賞我的工作能力,希望我在合約結束後也留下來工作,但是依照制度和貫例必須削減一部份薪資的時候,我就飛也似地逃跑了。

因為我的智商不足,竟然想不到其他更省錢的方式維持生活。

 《阿信》中飾演「小阿信」的則是從2500人試鏡脫穎而出的人氣童星濱田茲音,定能讓觀眾感動落淚。a  

 

2.      同等工作量:

當這位雇主開出22K的薪資時,是否意謂著你所必須負荷的工作量、技術層次、承擔責任和決策等級就是22K

如果實際上超過22K應該負擔的量,那麼很明顯這個價碼並不合理(偏偏那些開出22K薪水的單位,許多都是爆肝型產業,如廣告、影視、公關、新聞。有的還會出現無限加班的低階責任制人員)

safe_image    

如果內容確確實實只要做到雙方都認為22K應該做的等級,那麼大概也沒什麼問題,而且許多22K的職位,老闆也確實不打算要求任何技術和心思。

偏偏對我這種人有問題,「我這種人」指得是很容易為了讓作品盡善盡美而過度努力的人,他開給我22K的價碼,但我卻不可能收起野心只做22K的事。通常老闆雖然沒要求,但看了超過22K成果也會很開心,有良心就會加薪,沒良心就不加薪是沒錯,但他沒要求這種品質我做了也顯得我很多事。

 

3.      工作績效獎勵:

對老闆而言,當然會希望員工可以創造最大價值,依照能力調薪是最直接的獎勵,但這只是理想的情形。目前最常見的勞資筆戰也最喜歡在這方面著墨。因為有些老闆看年輕人永遠覺得他們不夠好,要他們謙虛一點,進來學習而不必要求薪水,卻忘記薪水才是真正鼓勵工作態度的要素。

 

依據我過去的經驗,那些開出22K的雇主,往往在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就已經先預設求職者沒有能力了。他眼中的年輕人就是只有22K,有些人甚至不打算刺激你超過22K

人類以偏概全的能力是愈老愈強大的,要嘛你自己也只想處理替代性高的工作所以沒差,要嘛拼死拼活地向他證明你很棒讓他改觀,要嘛等到你必須離開了再期望他突然想到少了你有多麻煩,要嘛等到你不再年輕了,或許那時你的原罪會少一點。

 aa4704c8977364cd1eed23fc656b5e4b

不過,在許多情況,雇主捍衛22K時用了「能力」啦、「經驗」啦,這種相對理性的字眼當作理由,心裡的想法卻是很單純的人性貪婪。

我曾經去過一家自喻為媒體中的清流的獨立網路報,當時面試的社長說:原本我們這邊不太敢用剛剛畢業的新鮮人,但我覺得妳真的很優秀,所以我破例一開始先試用期,薪水可能不太好看,大概是21K左右,不過成為正職人員之後就可以到25K

但是進去之後明明整間報社除了社長和會計之外所有記者、編輯、美編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連不支薪的實習生都必須加班到半夜1點。

我當時問社長:「試用期大概多久呢?」社長慈祥地笑了笑說:「喔,如果妳表現很好,第一個月就進入狀況的話,當然可以馬上轉為正職人員囉!意思是到她爽為止,真是高招。

d159761  

 

4.      價格理論:

終於來到重點了。

 

我對於薪資的堅持,不只是如同上述第一項所言對維持生命本身的需求,而是因為做為就業市場的一份子,我的決定或多或少將會影響市場上的其他就業者。


很幸運地,我有機會碰上許多工作環境理想、組織理念認同、可以學習到許多事物的職缺。它們都非常吸引我,甚至讓我認為錢再少我也想嘗試。很不幸地,他們並非全都提供合理的薪資。


但是我意識到,一旦讓雇主知道,只要22K就可以請到喜歡把事情做到十全十美、即使沒聽過的任務也想盡辦法達成、會主動替公司要求品質和控管成本的人,就是一種對22K價格的鼓舞和縱容。


他或者其他的雇主,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提高薪資的必要。


如果我為了好聽的理由(諸如學習、熱情、投資等),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接受了遠低於應得的薪資,就表示其他和我類似背景、經驗、能力、態度的人也必須接受,更慘的是,萬一有一個同樣拿 22K的人少了上述其中一個優勢,那他將就此成為資方削減薪資的藉口。


而當所有雇主都刀口一致地壓低薪資在同一個水平,再怎麼充滿熱情、態度認真的新鮮青年,只要遷移成本夠高(需重新求職面識、適應環境、花費上除了租金之外還有老父老母和伴侶要照顧)【註一】就會永遠為他們所用。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時代壟斷主流媒體聲音的資本家開始塑造出一個氛圍,告訴你22K已經很高了,拿不了22K的、做了半年就走的,就是好高鶩遠、定性不佳的草莓族。害怕成為社會眼中的草莓族的年輕人,因此在心中興起了:「既然別人拿不了22K,我和別人不一樣,我一定可以熬過一開始的22K,然後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於是抱持著這個想法的孩子們一個一個跳進沙坑裡,成為合理化22K的主力軍

485  

他們為了省吃儉用來適應22K,繼續購買廉價服飾和低成本的化工產品,劣幣趨逐良幣,讓黑心產業在台灣成為無法抵抗的潮流,有機產品、友善環境的高成本工藝和高品質精密產業則面臨退場,成就低物價惡性循環(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是,同樣的,作為對願意開出30K價碼的雇主的回報,我個人也會用盡全力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旺盛的學習力、排除萬難的精神,來創造大於30K的價值。這是在維持我本身的價碼,也是在獎勵這個雇主對於提高台灣平均薪資的努力,算是本宮賞的恩惠。另外,我如果能夠創造一點口碑,不但對自己有利,而且還可以在刻板印象上打出一橫裂縫,讓雇主有更大的意願去聘雇和我同年齡、社會經驗不多的年輕人。同時,我有更高的選擇去將所得花在經過篩選的高品質產品上,支持我所認同的企業(甚至是某部份曾經開給我22K的組織,因為我希望下一個人不會再拿22K了)。

2012102713193438772   

當然,再怎麼對於現狀不滿,用自己的肉身去實踐價格理論都是極度天真並且高風險的做法(尤其台灣目前處於價格機制失能的狀態,有更多結構性問題讓企業即便維持缺工也不願提高薪資)。

 

 

 

我個人也因為如此,在畢業後20122013年經歷了長達8個月的消沉的打零工歲月,還在臉書上瘋狂地po失業文來討拍直到2013年初找到第一份博物館工作,又在2014年初合約屆滿後逃離砍價王放了很長的年假,去當了荒野志工,然後4月才繼續工作。所以,並不能說這是值得去做的事。

 

但是,我不是半澤直樹,我就是不能一邊罵著企業壓搾勞工,一邊又用自己的血汗為企業創造價值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從內部改變它。

我想趁著自己遷移成本還不高的時候(輕易適應任何環境、樂於旅居、沒有男人、沒有小孩、父母也還能照顧自己),取代非建設性的抱怨,一次再一次拒絕與不合理的常態妥協,並且由我自己來承擔後果

 


這是我拿自己人生做的實驗,但沒在開玩笑。不可以讓這樣子的雇主得到像我這樣子的人才(是要玉石俱焚嗎?!)

   

聽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在用嚇唬人的理論來吹噓自己的決定有多偉大、多麼為台灣經濟著想、不是只是想要錢多一點而已,那麼此刻我就必須承認,我並沒有那麼偉大,我就是想要錢多一點而已!
LEGALHIGH09[(067754)12-50-17]  
不但如此,我還十分地現實,現實到我並不打算為扶不起的阿斗奮戰到底。我甚至可以預言,如果低遷移成本的我在這個實驗之後心灰意冷又剛好不小心學會了第二外語,我會十分樂意和毫無轉變的鬼島就業市場說再見,成為外流人才的一份子。頂多,頂多,把我賺的外匯拿回來支持高品質小店和永續農業,讓接下來這群年輕人有機會在三、五十年後繼續以肉身做改變台灣的實驗。

 

……好吧,我猜這也不會構成什麼威脅,Happy Liver Panel Check

Love_your_liver  

【註一】遷移成本(Transfer cost):在人力市場中泛指勞工轉職所必需花費的職前訓練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一般而言,遷移成本與預期獲利比值愈高,勞工愈不願意轉職。

但在全球化時代,各企業開始依據各地資源,建立跨國企業和生產基地。遷移成本也被用來指企業轉移投資陣地時必須負擔的成本。

價格機制看不見的手之所以在人力市場上經常失效,有一部份原因就是企業主與勞工之間「遷移成本」落差:企業在面臨人力、資源成本過高時轉移至他處的遷移成本,低於員工轉職或至外地工作必須承擔的環境適應、家庭照顧、求職困難、人際關係、社會眼光(例如雇主和長輩對於頻繁轉職者的刻板印象)、文化和種族歧視(例如國人對外藉勞工的偏見、對打工台勞的恐慌)的遷移成本。因此勞工為避免轉職,較傾向遷就企業主提供之待遇,議價能力較低。然而企業主卻可以輕易更換員工,或在面臨問題時從地方撤資。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在旅行結束時,總是想著,我能不能帶走什麼,好讓自己不會忘記發生過的一切。

 

這一次,不曉得為什麼會和從前不同。

在最後一週,有時在腳踏車上,有時只是安靜地步行,只要是獨處時就忍不住想,我能不能留下些什麼?

留下來的痕跡不一定要帶著我的名字,但必須要是真真實實地因我而留下。

 

愈是這樣渴望,愈是焦急而慌亂——難道這段時間我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改變嗎?在我乘上火車之後就此消失,就像我從未出現過嗎?

 

我一向以為凡事需要別人幫助的人是懦弱的,但是這股猛烈卻又不明的焦慮讓我驚覺需要別人來需要自己的人,或許更加無助、脆弱、可笑。

 

仔細想想,承認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對我而言好像就是最大的絕望;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的所做所為能夠發生影響力,就像是我最大的貪婪。

 

到最後一天工作時,忙碌地收拾和交代雜事已經讓我沒時間再奢望什麼了。

 

 

不過,就在我正要用辦公室電腦上網統計自己的加班和補休時數時,下一秒的發現卻令我不禁失笑。

 

在十月新進正式人員報到那天,為了方便他工作,主任請我把位子移到另一間辦公室。已經和原先辦公室同仁都混熟了,這個時候卻要移開,我掙扎了許久,最後還是答應了。

 

另一間這位同仁的一切習慣都和我大相逕庭,例如我習慣邊聽音樂邊工作、一發生什麼事就扯開嗓門和同事大聲討論、中午時要離開辦公桌和大家湊在一起熱鬧、放鬆地吃個飯;她則喜歡安靜專注不受干擾、一點點聲響都會使她不耐、中午時默默一個人解決、準時關門午休。

 

這些都是我原先就知道的事,在一切方面我都尊重她的做法,盡量保持安靜,也不常和彼此聊天。

但有一件事情我倒是不辭辛勞地天天干擾她。

 

她不習慣在下班後關掉排插和印表機的電源,但我基於環保狂人的理念下班後天天都會把它關掉。一開始我比她早到、比她晚下班,所以我總是能夠在她上班前把電源打開,因此她幾乎沒有發現這個被我新加入的規則。

 

但是一進入冬天就開始我的賴床期,我開始比她晚進辦公室,卻還是依舊在下班後把電源關掉。前面幾次她剛發現我的這個習慣,每天都害她要上網的時候發現無法連線,然後再起身走出來開排插電源;要列印的時候發現找不到印表機,然後再起身走出來開印表機電源。

 

換作是我大概也會想發怒吧,好像家裡來了一個龜毛的不速之客,還喧賓奪主地住了下來,擅自決定別人應該要懂得承受什麼樣的困擾。

 

但或許也是基於我已經退了一步保持安靜了,像主婦一樣買了南瓜總是想要對方送點蔥吧。我仍然日復一日地關掉電源,再逼她隔天早上把它打開。

 

到我工作的倒數第二天,我排了下午休假把特休時數用掉,這次比她早下班,終於不會硬要在走之前關掉她的電源了。

 

然後隔天早上,我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此時,坐在辦公室電腦前,我發現我連不上網路。

:)

 

總算是換我被將了一軍,但這真是最棒的離職禮物了。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台東最後一週的計劃是洗溫泉。

 

最初打算三天兩夜太麻里-嘉蘭-香蘭-金崙-多良的熱血單車行,騎完再泡溫泉,不過這個溫泉的行程被我體內強大的惰性一改再改,接著改成太麻里-金崙-多良有氧單車行,最後又因為天雨路滑(其實是前一天唱歌唱太晚),所以直接濃縮成金崙悠閒火車行了。而且竟然因為睡太晚錯過了開往金崙的火車,所以改成先搭到太麻里,再轉客運去金崙(還好平均1hr就有一班)。

 

一出太麻里火車站就印證了果然是只有在跨年時才會突然意識到地方政府的存在;今年的太麻里鄉公所想出來的跨年主題竟然是:

 

IMG_9022.JPG  

雖然我已經因為平常的熱血單車生活,這次靠兩件長袖就度過寒流了,但看到這個活動還是忍不住覺得:

冷爆了我的媽。

 

離客運來還有一點時間,所以先往海的方向走去看看。

 

  

隨便一走竟然就走到海邊了,而且好巧不巧就是比基尼路跑的會場,千禧年第一道曙光紀念園區,是在暗示我命中注定要來參加嗎?

 IMG_9031.JPG

我說笑呢。

 

這麼大一片沙灘,還架了排球網,いいな~如果是夏天一定很不錯。

(不過這地面用紅磚應該會很燙吧?!為什麼不做散熱的木棧平台呢……)

 

IMG_9037.JPG  

似乎在當初設計時就是為了夏日來海邊的人潮,所以還有這個可能是出租給攤販賣飲料冰淇淋小香腸的迷你吧。いいな~如果是夏天一定很不錯。

 

時間差不多要走回台9線找客運站了,一進巷子看到的是這間充滿故事的小平房:

IMG_9039.JPG  

應該請文化部「台灣故事島」計劃邀請這位屋主去口述一下歷史。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特地用林務局的「火不上山,老神在在」布條擋住了。應該是刻意擋起來的,因為其他兩面也寫滿了字又圍起黑網來,難道是怕來參加比基尼路跑的人看到嗎?

 

IMG_9041.JPG  

對面是一間看起來很像民宿的地方,叫做「慢漫」,院子裡有露天雅座(?),離海好近啊,完全可以一吃完早餐就助跑跳到海裡,いいな~如果是夏天一定……(好啦)

 

走到台九線上來來回回都找不到鼎東客運的站牌,只看到太麻里變形金鋼:

 

真的是車子變的。

 

然後在旁邊農藥行問了一下鼎東客運站牌在哪裡,老闆很害羞的說:「就在前面機器人那邊有一個。」

 

……機器人實在太高調了,奴家完全沒看到站牌啊。

 

雖然機器人的站立就是靠這條綁著候車亭的線。

IMG_9048.JPG  

(……地震的時候不要躲在他前面啊)

 

 

IMG_9051.JPG  

公車站的後面是一座報廢車處理場。可見各行各業只要保有一分幽默感,人人都可以是MC美江文創人。

 

上了客運之後,就被上頭的熱鬧嚇了一跳。

在台東市區搭鼎東客運每次都只有我一個人,走在路上問台東人客運在哪等,還會回答你說:「蛤?台東有客運喔?」

 

現在才發現原來鼎東的主力場是在台東市以外的鄉鎮,車上坐滿了從台東回太麻里的vuvu123歲的女孩們。一路上司機大聲播著讓我即熟悉又陌生的那卡西版NaruwanNa ru wan na i a o hi ya…這麼難記的歌詞,一旁的年輕女孩們也可以跟著唱。在這一小座島上,一群人從未聽過的音樂,竟然是另一群人朗朗上口的芭樂歌。

 

到金崙發現不只都蘭是小台東,金崙簡直是小都蘭了。

這個名氣不及知本的小溫泉鄉,路邊就是熱炒、燒臘、郵局,竟然還有網咖,而且因為生活圈小,所以一切都緊依台9線,溫泉區離客運站也只有1-2公里(如果是搭「歷坵」線可以直達溫泉區),密集度上比知本還便利一點,對單車和徒步旅行者真的友善多了。

 

在這裡還看到太麻里變形金鋼的弟弟,

IMG_9055.JPG  

看不太出來是什麼做的,機車引擎嗎?

 

我訂的這間溫泉民宿叫做「一田屋」,接電話的櫃台小姐和它的名字一樣謹遵日式服務原則,全程以女僕口吻對答,每次有沙石車經過我都聽不到她在說什麼,不過她還是很客氣地重覆,但從來不願意斗膽加大音量就是了。

 

今天(星期五)單人房也客滿了,但可以訂雙人和室(公用衛浴),原價960,單人入住打9折,所以是864元。雖然只有9折,但是不得不說,一田屋真的是對「一位」旅客很友善的地方。

一個人在台灣旅行本身就很常遇到一些窘境,例如想吃當地知名的美食,卻是桌菜,一個人根本無法點餐;想去網上常被推薦的景點,結果到了才知道所有互動內容都僅適用於閤家旅遊;或者就像現在,一個人想泡溫泉,我在網上查了半天知本單人泡湯住宿,完全找不到符合的,卻陰錯陽差為了想去多良車站而在金崙找到各方面都合我口味的一田屋,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單獨旅行會造成人家的麻煩的店家。

 而且雖然只有一個人,對方還是主動提供接送服務,請我在客運站「稍候」(仍然是酥麻的女僕語氣)。

稍候了十分鐘,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輛賓士黑頭車(沒有照片,因為我嚇壞了)。如此高調雖然已經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台東旅遊民宿),但還是不太習慣,總覺得我的屁股太粗糙可能會刮壞人家的內裝,所以一坐上去都不敢輕易挪動。

開車的是一位疑似老闆的風趣阿伯,阿伯的風趣很有格調,一點都不油。開進溫泉產業道路要會車時還會主動倒車,沒有仗著自己開賓士就不讓車,實在是個好男兒。「這邊會車比較麻煩吼?」

「對啊,巷口稍微小一點。」

然後我指著地上連一台單車都很難通過的玩具單車道說:「那他們還在巷口畫兩條腳踏車道?」阿伯大笑秒懂我一心要嘲諷鄉公所的點。

之後他很緩慢地、一字一字地說:「妳來我們這邊泡溫泉是對的,我們的溫泉是沒有在開玩笑的溫泉。」這不是王凱豪的形容詞嗎?

「喔?是很認真的溫泉囉?」

「對、對。都是很認真的溫泉,外面很多在溫泉裡面加什麼、加什麼的,那都是在跟你開玩笑。」

 

「來,歡迎妳來。」車下緩緩停下,我一開車門,眼前是一間小巧可愛的木製建築。

光是「小巧可愛的木製建築」這幾個字就可以把我騙去一千次了。

IMG_9064.JPG  

(抱歉啊,照片是晚上想到才補拍的,天黑了很糊啊)

IMG_9068.JPG  

reception旁邊就是室外溫泉池和冷泉池。

右邊的走廊進去還有室內隔間的家庭池和個人池。

(風趣阿伯走下賓士車瞬間換上了紅色圍裙拿著拖把走出來,魅力不減)

 

房間有附電視、小衣櫃、基本的水、拖鞋、小毛巾、盥洗用品。

IMG_9059.JPG  IMG_9083.JPG  

 (抱歉啊,棉被原本很整齊的,但一進去就被我躺歪了啊)

我住的和室之所以便宜除了睡地板(一點都不介意啊,我最喜歡低底盤空間了)、房間小、沒有廁所之外,主要我想也是因為它離室內和室外的溫泉都太近了,一打開窗戶就看到室內溫泉隔間(女僕小姐在帶我參觀時還突然想起什麼似地隨手推了一下牆邊,我想就是在關這扇窗XD)。

IMG_9060.JPG  

這就是小小隔間(直接從窗戶往外面拍),外觀看起來是不怎麼樣,但是有很多貼心小設計,例如有避免衣服溼掉的籃子、淋浴區。

家人同樂池大概可以塞三個人,個人池則是一個小小的立方體,一般成人就是以蹲葬的方式進去泡(完了我的形容詞竟然開始走墓葬路線了,是博物館病嗎)。

 

接下來就是我進去泡湯的照片了。

 

 

 

 

 

這年頭為避免外流還被備份散播,所以我就以洗完的感想代替照片好了:

爽。

我大概上上下下泡了一個小時,剛好選在這全台最低溫的一天,泡完全身舒坦,好滑好好摸。

原本洗頭的時候覺得好黏,想說完了等等一定全打結,想起女僕姐姐介紹的時候說這裡的溫泉乾淨到可以喝,有的客人還會拿瓶子裝回去當化妝水,非常保溼。但這種話我也是聽聽就算了,一!直!到!

 

吹乾頭髮的時候發現它們竟然露出這輩子最柔順的時刻了!

完全不打結,而且摸起來超爽,多摸幾下都要愛上我自己了(?!)

甚至隔天早上綁起來之後,放下頭髮時完全沒有髮圈痕,一整頭毛「絲逸歡」地順下來。寫到這裡,發現沒有帶一瓶回來真是扼腕啊!不知道有沒有提供宅配?!

 

泡完湯之後也到了晚餐時間(加上我的房間一直聽到外面泡湯的情侶嗯嗯啊啊嘻嘻哈哈讓我很想逃離),這個時候又發現又一個「一田屋」感人的一面:提供平價、單人份的餐點!這對沒有交通工具往來於市區的背包客真是一大福音啊!

 

花枝丸50元:

IMG_9070.JPG  

裡面也有認真的花枝丸,沒有在開玩笑的,加上這戶外庭院(泡完湯一點都不冷)的氣氛能夠塞上一顆花枝丸到嘴裡實在太令人幸福了。

 

臘肉炒飯60元:

IMG_9072.JPG  

好香好好吃,炒的時候香到旁邊路過的夫妻走進來問怎麼點餐,老闆娘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們只有提供給這裡住宿的客人點餐耶!」

啊~這用餐區太舒適了啊,從外面看起來就是一間日式居酒屋,想不到是專門for us的啊!

結果這對夫妻二話不說立馬就去登記住宿了。

可見這炒飯的威力。

 

睡了通體舒暢的一覺之後,隔天台東天氣好到不用穿外套就可以出門了。

IMG_9090.JPG  

七點就準時起床(同時因為七點又聽到有人泡湯的放水聲了,對想要準時起床的人住一樓還不錯啦,怕吵的人就有點不適合了)去吃附贈的早餐。

 

附贈的也是很精彩啊,精彩到我瞬間就吃光了:

IMG_9087.JPG  

 

好啦,我再把它放回去:

IMG_9084.JPG  

前面是殼很難剝的溫泉蛋,中間是我最愛吃的野菜之一落葵(皇宮菜,並列我的最愛排行榜的還有過貓、水蓮和山蘇)。

 

接下來和民宿租了單車,準備騎去多良火車站。單車是由台東阿勝腳踏車提供,從check-incheck-out只要100元,而且非常榮幸成為我第一次騎的公路車。

 

風趣阿伯拿了一張金崙生態步道之旅的地圖跟我介紹附近可以騎腳踏車和走路的地方,我才發現有這麼多地方可以去,包括森林講堂、排灣族家屋、歷坵部落、茄苳巨木等等。可惜我只排了一天的時間,否則金崙這一個小小的溫泉村,卻同時坐擁了最寧靜動人的山景和海景,慢慢來真的可以走個三天沒有問題。

 

問了多良火車站怎麼走好,阿伯指著通往虹橋的路口,說:「妳看前面有一條溪有沒有?到那個溪邊妳不要左轉、也不要右轉,直接下去!」

 

我不疑有他(蛤?),騎到溪邊眼睛都不眨一下就連人帶車下去了。

IMG_9093.JPG  

 

原來直接下去的河床邊正好有一段施工中的單車道,可以直接通往台9線公路,沿著公路南下,抵達5km外的多良。

IMG_9101.JPG  

 IMG_9109.JPG  

【你看我就說台東人都騎淑女車,而且側影還長得像孫中山先生(?)】

 

 

這時完全體認做了「火車-客運-腳踏車」這個選擇真是萬幸,如果光騎腳踏車,南迴這段路還真是身心靈三大煎熬:

煎熬一:單線道超窄路面外加前幾天下雨路塌,簡直是一邊磨擦沙石車一邊騎單車;

煎熬二:單車必須緊鄰山壁或斷崖,要嘛怕上面有東西掉下來、要嘛怕自己掉下去;

煎熬三才是南迴精彩的坡度,金崙到多良以我的腳程為準大概十分鐘的路程,只不過是9分鐘痛苦的1km爬坡,加上1分鐘極限運動般的4km下坡。

 IMG_9110.JPG  

【金崙溫泉區,太麻里最悠閒的單車道,但要先通過金崙前後的台9線三大煎熬才能進去】

 IMG_9116.JPG  

【到多良車站前終於出現二線道了,緊鄰大海的公路看起來很善良,不過我還是寧可回去騎台11線】

 

把車子推上多良大斜坡時,就看到前人留給我的鼓勵:

IMG_9117.JPG  

然後一登上多良車站觀景台,媽祖就顯靈了:

IMG_9126.JPG  

接下來就是很多人拍的多良車站:

 IMG_9138.JPG

IMG_9142.JPG   

【看海的鳥,在想什麼呢?】

IMG_9137.JPG

【旁邊有一攤賣石板烤肉的好可愛】

 

台鐵雖然不讓人家進去,但是至少很貼心地放了一塊火車行經多良的預估時刻表,預估範圍大概是10分鐘左右,而我剛好正處於其中一班的十分鐘範圍內,正當我心想「蛤…要怎麼知道車子到底十分鐘前過了沒呀?」火車就迅雷不及掩耳地穿山而來了?!

 

於是我來不及換鏡頭也來不及調光圈,「措手不及」這個成語真的就是要用在這裡,最後只有這張拍到車屁股的還能看:

IMG_9149.JPG

 

看完多良車站,完全無法抵擋溫泉的誘惑,也不踩其他點就直奔回一田屋抓緊時間再洗一次,第二次洗室外池,感覺還是

爽!

 

依依不捨地check-out後,決定最後要慢慢走路去客運站,好好看一下金崙溫泉村。

風趣阿伯在我出門前問了一次:「妳確定不要載妳吼?」

出發10秒後,他開著賓士載了另一組客人出來,又停在我旁邊:「再給妳一次機會,要不要載?」

走了一公里他又出來載人看到我再度慢下來:「真的不要載吼?」

 

其實總共也才2公里而己啊哈哈哈,免煩腦啦。

 

這些是我僅有的金崙的樣貌,相信還有更多更多,讓我再次回到這裡的理由。

 IMG_9161.JPG IMG_9163.JPG IMG_9169.JPG IMG_9170.JPG IMG_9174.JPG IMG_9176.JPG IMG_9181.JPG IMG_9187.JPG IMG_9192.JPG IMG_9212.JPG  

 

 

這個旅途的最後一站是要在客運「香蘭」站下車,去吃博物館同事一直推薦的小米工坊

IMG_9214.JPG  

 

【第一眼就看到一個很熟悉的東西:】

 IMG_9215.JPG

 

IMG_9225.JPG

可以塞很多人的座位區:

  IMG_9221.JPG  

香蘭部落地圖:

IMG_9226.JPG

   

我點的是洛神豬排飯,100元(這次完全是親民路線飲食),附湯是樹豆湯。

IMG_9217.JPG

 

原本以為洛神大概是煮成醬淋在豬排上,做成就像澄汁一樣酸酸甜甜的沾醬吧?

所以上菜的時候一直想說老闆是不是忘了給醬了,那我吃慢一點等他想起來好了(嗯,我就是一個不主動提醒老闆任何事的人,看他造化)。

 

也還好我習慣靜觀其變,吃到豬排的時候發現洛神竟然是夾在豬排裡的小驚喜呀。

IMG_9220.JPG

 

整體說起來味道比較清淡,但是豬排本身非常嫩!

 

小米工坊的廁所讓我印象最深刻,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好像不小心蓋了一間廁所,又好像故意不小心的(?)總之因為太喜歡他們的廁所了,忍不住坐在馬桶上玩自拍。

IMG_9232.JPG

看完泡完溫泉氣色多好!!

IMG_9236小.jpg

 

【小米工坊後院般的室外空間】

 

 

 

再度回到太麻里,街上的景觀完全不同,感覺多了一些觀光區才有的東西,但鄉村氣息依舊濃烈,最終就停留在這樣矛盾的感覺。

 

 

 

我在這裡找到文化的根:

 

IMG_9239小.jpg       

 

投幣式「cofe」:

 

IMG_9240小.jpg

 

還有風格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入口意象:

 

IMG_9241小.jpg

 

 

 

十幾分鐘後,又再度回到熟悉的台東市,豔陽依舊照耀著台東的黑金。

 

 IMG_9243小.jpg

 

記得初來時,樹上還包著一個個鮮黃的袋子,遮掩內裏碩大飽滿的果實。

此時,採收過後的枝幹上,已經長出了草莓大小的小釋迦。

IMG_9247小.jpg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月初高女士來訪時,我問她想走什麼樣的行程,她(不知該說是懶惰還是誠心朝聖地)說:

「就照著《來去台東》的歌詞走吧!」

不過最後基於種種體力上、精神上、物質上、地理上的限制,我們在《來去台東》中漏掉了「出名鯉魚山」,所以我今日揹著相機,踏著單車,決定代替她去一趟,看看上面到底有什麼。

 

我先是將單車停到了一個隱祕的地方(幹嘛?),也就是誠品故事館後方長滿了草的單車停車蓬。然後從忠烈祠入口尋著看不出來是入口的水泥步道往上走。

 

一路上嘈雜與寂寥並存的矛盾感受,讓我可以在這裡帶著十足的自信告訴高女士:妳什麼都沒錯過。

 

 IMG_8827.JPG  

【忠烈祠紀念碑南側】

 

斑剝的油漆、生鏽的涼亭座椅、想裝可愛卻顯得格外陰森的企鵝垃圾筒(上面寫的是「菓皮箱」?這什麼分類,台東人都專程來這裡吃水果嗎?),搭配由山腳傳來的響亮卡拉OK行動攤販、毫無間斷地兩攤同時播放國閩語金曲,讓我一方面感受到無法遠離的熱鬧滾滾,一方面驚覺如果出現什麼東西的話,我就算放聲大叫也會馬上被三聲無奈給掩蓋過去。

 

 

IMG_8829.JPG  

 

一發現周圍灌木叢無力阻擋由下而上的喇叭、引擎、音響、叫囂聲,我連忙選了一條最陡的階梯,想要一鼓作氣逃離這個氛圍。

 

然後竟然瞬間立馬抵達了下一個涼亭。

之後明白了這座迷你山頭上涼亭出現頻率在任何一面都是一致的密集,就不如這般驚訝了。

 

隨著這個相對舒適但激似公車站的涼亭出現,我看到了登上鯉魚山的第一個view,心中暗讚了一聲:「哇……

 

IMG_8832.JPG  

 

是工業區耶!」

 

 

……嘛,這也不能怪它,這方向本來就是工業區。至少後面還有中央山脈可以看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我倒是藉此發現了一件在平地沒發現的事:這一區90%的屋頂都是白色的。

IMG_8903.JPG  

估計很有可能是幫助鐵皮屋散熱,以渡過後山夏日漫長的日光直曬。竟也意外地符合了減緩暖化的建築概念——以白色屋頂降低太陽熱能在地表的聚集。如果能在屋頂上種點什麼、來個天台花園更好(環保狂人發作)。

 

根據這張步道導覽圖,我所在的這個公車站涼亭沒在開玩笑就是「鯉魚亭」,竟然用了一個聽起來應該要是「鯉魚」山上重要地標的名字。

IMG_8985.JPG   

然而在這裡也確實讓我又看到另一個奇觀:

三種  

站在該亭往北、東、南三側一看,會發現這裡顯然是這座山頭上三種不同款式步道的集合點,分別是:

生態友善型步道、假友善真破壞型步道,以及終極生態破壞型步道

剛好它們齊聚一堂,印證了之前曾經在環教志工課程學到的一課。 

 

首先,「生態友善型步道」,顧名思義就是在材質挑選、施工方式及未來使用上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程度最低、景觀上最能與環境融合的步道。

2.JPG  

以鯉魚山為例,這一種步道的楷梯主要是以未上防腐漆的木柱框起支架,中間踏腳處以碎石舖成,可於雨天防止步道變得泥濘難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保留了空間讓脆弱微小的生物諸如蚯蚓、昆蟲等可以通行、生存、覓食和跨越步道兩側的棲地來求偶繁殖。

 小生態 (1).JPG  

【小蟲】

 小生態.JPG  

【因為AF壞掉,所以只能拍一些逃不快的生物】

 小生態 (2)M.jpg  

【裝死中的蜥蝪,後來有人來就被我用葉子趕走了】

 

 

這類生物對一般上山的民眾來說雖然長得不大討喜,卻是森林中食物鏈最基層的居民,也是有機物質分解的主力,換言之,是他們把稀有的鳥類養得白白胖胖,也是他們讓土地充滿養份、讓大樹長得又密又高。若是連他們的生存也出現困難,可以想見這座森林的生命力會衰退成什麼樣子。

 

小生態 (3).JPG  

【只有這隻逃得很快】

另外,在材質方面,生態友善的步追求的不是永恆,而是永續。木材、石材等雖然在風吹日曬下會漸漸變形、腐敗,但是因取之於自然,便也只會慢慢融入而為自然所用,成為滋養山林的一部份。其實就是說,壞了也看不出來、不需額外的清理回收成本。

 

仔細地看了一下,即便是中間高起的橋狀平台,底下的地基也是以石頭堆成,真感人。

2 (1).JPG   

其他地方也有不同方式的生態友善型步道,例如陽明山古道是以石塊堆成,但石塊易溼滑、易生青苔,所以行走難度相對較高。另外更加用心的版本是以木屑舖成,例如福山植物園;比起碎石,木屑還多了一個功能,就是減少踩踏時發出的聲音,讓聽覺靈敏的動物不會受到驚嚇。

在日本,還有一種以天然纖維合成的步道,從外觀看起來就和灰黑色的PE步道沒有兩樣,但是當中成份完全可分解,不會釋放有毒物質到環境中,而且彈性上比PE步道更佳,可以讓老人家輕鬆步行而不感到腿部負擔。

 

 

那麼,何謂「假友善真破壞型步道」呢?

這也是我第一次將它命名的神奇形態,它的表面以看似木板的整齊物質舖成,邊緣還貼心地做了止滑痕,但只要視線稍稍往下,就會發現木板下根本「孔」了大片的水泥,硬生生地將土地切割成兩半,不留給它任何呼吸的餘地;欄竿用的還是鋁合金管,可見其上之所以要用木板,完全是在假裝自己有融入森林,就是只求一個FU而己。台灣棲地工程對於水泥的愛好實在不可思議。

 1 (2).JPG  

仔細一看,這個所謂的「木板」,不但木紋相當整齊,還會流下害羞的液體,這種掉色情形究竟哪一種天然木材會有,真是令人費解。

 1.JPG  

 

 

最後再看到「終極生態破壞型步道」

 

這個我完全五體投地,根本是George Form,究極形態啊啊啊!

general franky   

 

底下「孔」滿了水泥也就夠令人痛心疾首了,上面竟然不知道誰的idea要舖磁磚?!

 

『喔親愛的,咱們玄關沒用上的磁磚就拿去做森林步道好了,用這麼高級的材料,相信百姓們會高興得立碑紀念我們的,德政啊!德政!』

 3 (1).JPG   

『您瞧瞧,這磁磚一舖上去,馬上就不覺得自己走在森林裡面了(那你走進來森林裡面幹嘛),就像走在自己家裡,旁邊的樹林都是3D虛擬畫面一樣呢!』

 

『不如下次也把這樹都「孔」了,直接做3D實景環繞畫面、要幾隻鳥有幾隻鳥您說好不好?』

 

3.JPG   

這樣的磁磚步道不但轉過來另一面看比嘔吐物還醜,論及實際功能也淒慘得不可思議:磁磚遇溼打滑這件事有腦袋的人都能明白,除此之外,這樣的步道不但在雨後難以行走,比之木板、碎石,彈性幾乎等於零。也就是說,行步者踏在磁磚與水泥上的力量,會全數遵循牛頓第三定律回到自己的腳上形成壓迫,其破壞的不止是生態,還有健行者的膝蓋。

 

之所以「終極」,是綜合了人工成本高、生態衝擊性高、美觀價值低、人體工學導向程度低,如此一無所取的弱智設計方案和決策,除了台灣還有第二個國家做得出來嗎?

 

你大概有和我一樣的疑問,為什麼同一座山、同一個涼亭周圍要蓋三種不同的步道呢?

 

我想,看起來它們並非在同一個年代建成的。

基於碎石木道旁沒有任何水泥痕跡這一點來看,最早先的步道應該就是這樣的「生態友善型步道」,然而時日久了,某些路段的木材毀壞了,某個缺乏知識的人提議說:『哎呀,這個木頭做的一下子就壞了,這次我們用堅硬一點、百人踩不爛(爛的是生態和自己的膝蓋)的材質來做好了!』於是開始了更新工程「終極生態破壞型步道」,或是又有人突然覺得山上舖磁磚這模樣怪怪的,就說:『那上面舖個塑膠合成木,保證它個萬年不壞吧!』接著「假友善真破壞型步道」就完美落成了。

 

這就叫作「禍害遺千年」,啾咪。

 

如果你不提你這裡有生態價值也就算了,偏偏又做了一大堆牌子搞得好像很重視它。 

IMG_8895.JPG  

 

 

 

 

 

隨著這堅若盤石的水泥步道一路往上,還會通往一個明顯經過特別規劃的小台地,根據地圖大概就是「休憩平台區」。

 

IMG_8887.JPG  

第一眼就發現木柱上面放了一盆可愛的盆栽,做出這個決定的人似乎認為這裡還不夠綠化,因此貼心地擺上盆栽,讓路過的人感受這股小確幸。

 

除了各個角落栽種造景之外,並將步道區拓寬,好擺上桌椅。

 IMG_8891.JPG  

 

 

整座山讓我最喜歡的一幕,大概是這棵松樹:

 革命吧.JPG  

它有一種革命式的幽默感。好像在說當有人用水泥在你身旁畫上禁錮的白線,就用身體拗斷它吧。

 

雖然限制它的不只是水泥,還有背後這棵可怕的榕樹。

革命吧 (1).JPG  

 

 

仗著自己是樹齡110歲的台東珍貴老樹編號61就囂張了。

   

 

這些傢伙酷炫得簡直是天山老妖了。

 老樹.JPG  

 

 

 

能夠鳥瞰一整個台東市,或許就是鯉魚山的賣點。

城市中.JPG  

 

但即使不站在特地開拓的觀景平台,只走在林間步道上,旁邊稀疏的樹叢,也幾乎擋不住城市的痕跡。

 城市中 (5).JPG    

 城市中 (1).JPG

 

除非往上看,才能在視覺上稍微不感受到被水泥包圍。

IMG_8933.JPG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在一個少了台東招牌陽光的季節來訪,總覺得如果鯉魚山步道是一項公共建設,那麼比起一個暫時遠離都市的公園,它更像是另一座牢房。

 

或許它曾經也是這沖積平原上唯一一座天然瞭望台,當我在東側看到不遠處的海平面、西側看到中央山脈漸漸沒入雲中,也依稀感受得到過去人們為何歌頌它、為它編織生動的故事。

山與海 (1).JPG 山與海.JPG  

 

 

不過現在,低頭一看,它就是一座被各式各樣密集的步道撕裂得支離破碎的小土堆。

 IMG_8972.JPG  

 

李妤珊,對不起,人們如此遭踏妳。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