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文學館夜晚

「老屋新生」這一類的字眼,這幾年出現在媒體上不少次,但一直不太能引起我的注意。

(這篇在我寫完這句話之後就欲罷不能了,其實是寫給我自己的筆記,被台南老屋釣進來的可以只看照片就好,主要有「窄門」、「愛國婦女館」、「神農街」)

可能是因為我對往年的所謂古蹟重生不太領情,總覺得台灣對建築本體的復原容易弄巧成拙,原本零釘孔的古法榫接或是花窗雕琢,在省錢又貪快的現代工程下,「翻新」之後像是遭到山崩掩埋一樣;木構造毀損的地方就用夾板木芯板甚至ikea拼接板補一補,殘存的石雕無法考究那就用水泥「孔」起來眼不見為淨。

因為對技法和建材的馬虎而古意全失的還算正常,要是遇到完全不打算了解當地民情和原建築歷史,就開始發揮自我創意的設計師或空間規劃單位,那這個空間不但有可能長成一個匪夷所思的樣貌少數能在事後認錯的再砍掉重練),更有可能太過「乾淨」,少了人味又多了距離感,從社區中心地位消失,等於用一個新潮的蚊子館取代了村民閒來泡茶的屋前樹蔭。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4)


當然,有人會認為要重生卻又拘泥於舊建築原貌,古蹟再精確復原也不一定有人造訪,不如改成符合現代人審美主流的空間、吸引更多人,帶動週邊觀光,不是更好?

我也覺得創新和毀壞之間的界線很難拿捏,如果不好好交代就嚴加批評明顯是在嘴砲了。

那就聊一下我個人偏好去「觀光」的古蹟是什麼樣子,基本來說,只有兩點:

1. 活的

修復後比修復前更讓活人想要親近,有人走進走出,房子才是「活的」。否則再怎麼一磚一瓦地恢復原貌,也只是讓它停留在原時空,那和荒廢沒有兩樣。

修了還把房子醫死了,看起來慘淡,也浪費了修整的資源。

何況,就像以前人說的:「有人在住的房子,比較不容易壞。」

2. 從當地出發的

如果取悅了遠道而來的旅客,卻沒有誘因讓當地人也想要造訪,會顯得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經營上容易受到旅遊淡旺季波動的影響。

尤其在人潮聚集之後,若是管理不當,更有可能引發當地人反感,更加難以長久。

 

 

在我記憶中的例子裡面,這兩點和維持老屋原味經常是相輔相成的。

同樣是日式老建築,台東市大同路的兒童故事館就是成功的例子。

前身是舊菸酒公賣局宿舍,有50年歷史,保留了原建築,連地板走起來都有迷人(又不至於坍塌)的吱吱嗄嗄;修復到一定的舒適度,依照市民的需求,活用成親子教育屬性的圖書館,每週六日固定舉辦說故事活動。

其歷史建築的特性加上規劃功能的完整,也吸引恰遊此地的觀光客前來遊憩。

 

另外一個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克羅埃西亞的split古城區。

(圖片取自網路)

一整個城區都是世界遺產,但是當地政府沒有為了觀光就把居民弄出古城外收門票或是交給大財團開發,反而讓他們繼續居住,進而把閒置的房間佈置成小民宿。

我所住的地方就是一個四坪不到的小房間,不管是天花板還是樓梯間,全都是依照中世紀人的身高來走,像我這樣的巨人就會感嘆糧食與演化的力量真大。

古城內的村民就直接在貴為古蹟的窗台上晾被子和牛仔褲、在一樓烤麵包來賣,阿伯們喝私釀酒的狹窄酒吧也留在兩座城牆間的走道縫裡,在古蹟上依舊看得到人們生活的日常痕跡,對我來說是讓人更加興奮的一件事(笑)。

 

從以上我們知道融入當地生活圈吸引外地觀光客是可以不必衝突的,反而是能被當地認同的建築,才有成為熱門觀光地的潛力。

也就是說,你的確可以在廟裡放一尊hello kitty宣稱它是一種突破,但前提是來廟裡參拜的信眾也要同意hello kitty會讓神明更靈更開心。

這個原則應用到老街、老店其實也是一樣的,正例就是台東海濱的黃蔥油餅,它在讓觀光客大排長龍的同時也對持續光顧的當地人特別服務,才成為海濱區唯一在淡季也能照常營業的店家。

 

反例就是淡水老街了。

現在長住淡水的人不但十年不逛一次老街,租金日日高漲也驅逐了小店小舖,留下Nike Town和各種我沒聽過的精品名店。

假日的塞車潮更加讓淡水人避之為恐不及,經常在出門前必須先三思如何繞過主要幹道抵達目的地。

那些從菜市場走到中正路抓中藥的鄉親們(現在老街剩下來的唯一在地功能),看著裝潢閃亮日光燈超多的新店家以及逛著平行時空般的它們的觀光客,就好像深海魚看到從天而降的豪華郵輪一樣刺眼。

day 1文學館夜晚 (12)

酸話說完了,現在可以讓我們回到台南老屋這個正題,剛剛說過,我原先是對老屋什麼什麼的沒什麼興趣(…沒興趣還講那麼多?)

但是在出發要去台南看溼地前找背包客棧時,驚覺「老屋新生」竟然是大部份台南青年旅舍的共通點。

而且「老屋」的定義不再僅限於上一個統治年代的建築,姑媽舅母等留下來的兩三樓老公寓也進了此列;著手進行「新生」的人,也從政府和大型機構轉變為靠著自已動手設計甚至裝潢的青年(「新生」的大叔大嬸把拔馬麻當然也不在少數,「青年」指是只是從新的模式看得出他們有新的管道尋找更多的資源自己規劃、突顯原建物的獨特性)。因此,不管是對象,還是做法,似乎都和我對這四個字的印象完全不同。

於是便想,如果在台南某間老屋生了剛好被我路過,就順便進去感受一下吧。

然後在看了一下孔廟之後就立刻路過了: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8)

看到窄門的當下還沒發覺它就是我前面說的「老屋新生」對象物之一,可見我對這個議題有多陌生。

純粹就是停下來看到一個門真的很窄的地方不如拍張照而己,拍完之後就想,像我這種肩寬40cm的龐大女子進的去嗎?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0)

就鑽鑽看。

鑽了發現有點卡卡但還不至於要叫消防隊,真是千鈞一髮。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1)

既然都鑽進來了,皆大歡喜,那就走進去喝杯咖啡吧。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2)

【樓梯上方的天窗】

窄門窄的不只門,一切都窄,樓也窄得看起來搖搖欲墜,還好他先用名字跟我們說清楚了,讓來人的腳步走得慢點。

通過這一段神祕的路線來到佈滿上個世紀空氣的店內,確實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6)

一路從街上的窄門走進來的空間不小,十來桌有,但感覺得出來是個可以輕鬆聊天和看書的地方,店家也在門口標示旺季除了消費不再開放遊客參觀拍照,除了舊建築本身需要容量管制(依舊是迷人的吱吱嗄嗄地板),也是希望大家對這個空間更加珍惜吧。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3)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7)

日據時很流行的洋房長窗,窗外看出去就是孔廟前的操場。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8)

窄門也得了2008年的老屋欣力典範金賞,我也是因為窄門才特地去好好了解老屋欣力是什麼樣的機構在推廣的東西。

結果發現他們就是從台南市出發的「古都文化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似乎也看不慣過去純粹原物保留或著拆光重蓋的做法,雖然他們沒有追著文資當局打,但也透露著一種「自己的古蹟自己救」的情懷,鼓勵一般人不要等待大機構介入,主動珍視、活化近在身旁的文化資產。

除了基於文化面的保存,這個想法聽在我耳裡不但很環保、很有設計和創業上的吸引力,還很華麗地反集權了。

接下來這一段,是我個人將窄門做為各方面的老屋參考隨意寫下的筆記,完全就是被打動得讓我覺得,如果有機會,我也想搞好一間老屋。

1. 飲食: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19)

供應莊園豆單品咖啡,但剛好沒有我喜歡的非洲豆,所以點了拿鐵。

奶泡很綿密,照片上被我偷喝了一口所以看不出原本是完整的圓。

蛋糕是手工的cheese cake,似乎是輕乳酪,口感不錯但我喜歡臭一點的。

基本價位飲料和點心每項產品在100-200之間。

 

2. 不羈的壁面裝潢: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0)

房子四處都有斑剝的痕跡,有些補的地方看起來就是用水泥漆隨便「回一回」而己,

但這個做法反而讓我十分欣賞,這房子就是老,像女人一樣,老又何必遮遮掩掩?年輕看皮相,老了看手腕(?)

如果平整的粉刷是遮暇霜的話,這放盪不羈的刷路就像出自一個油畫家的手筆,而整座房子就活在那幅畫裡。

 

3. 留住歷史,也「正在」歷史: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1)

我坐下來才看個這個角落有一個小小的紅標籤,上面說,我現在坐的,是詩人的座位。

這可不是老屋那個原始年代的故事,過去這裡是一位醫生的住所,是近年窄門重整、開張成咖啡館之後,這人的駱駝才騎來這裡停。

他不是歸人,他只是來買咖啡的。

和你我一樣,智商再高也是坐在這裡倚著窗發呆。這樣說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這一個小小的記號,也說明了只要有人在房子裡頭走動,它就能持續創造歷史,像個重新振作仍舊熱力四射的寡婦,她的一生可以精彩,不必總是靜止在某個失落的年代裡。

誰知道何時它下面會多個牌子RQ說部落客的座位呢?(想太多)

 

4. 裝飾是一門學問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2)

留住壁癌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即便你的牆面膠痕累累也變得很合理。

我很喜歡這個放著怪臉和鏤空畫框的角落,好像臉太怪所以放個畫框告訴大家:「這是藝術」,又好像同時在展示怪臉和畫框。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3)

帶出氛圍的物件看起來總是一些不經意的組合,帶著瓷飾的板凳和線條粗獷的靠背椅。

但是要卯起來放收藏品的話,主人是完全沒有在計較空間的: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27)

 

 

順帶一提,在去窄門的路上,有一戶不太起眼的人家,上頭卻貼了有點突兀的文件,包括平面圖、寫著外文的證書、倒吊的蟾蜍,還有四個字:歷劫餘生。


「張宅」,

day 1孔廟商圈老屋改店家+窄門咖啡 (5)

有人能告訴我它的故事嗎?

 

孔廟前有塊台南前市長提的碑:

日子。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2)

 

好有意境。

全錯!

是子曰,雖然我也歪著頭看了好久。

遠看還像個「好」字,如果他真心想寫「日子」,我應該會熱愛這個市長。日子能過一天就是好,把握當下的意思,文青了簡直。

這塊碑的對面,有一棟由市府修復過的日式雙層建築。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7)

它叫做「愛國婦人館」,由於我也是愛國婦人,所以看到這景點不明所以也一定要進去看。

這個館奉行的就是原始修繕保存,在各個轉角牆面上都會看到掛牌介紹此處留下的木結構名稱、在傳統日式建築中的應用等等,只不過,內容出奇的冗長,加上排距在視覺上很不友善,連對文字充滿耐性的我也感到不可思議。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3)

我到的當天,展覽的內容十分社區型態,包括台南在地技藝師傅和大專院校的學生作品,親切可愛一目了然。

二樓的空間被分成一個小展廳和榻榻米閱讀空間,有一櫃還不錯的藝術和文化相關書。

一樓除了較大的展區,也設了台南旅遊及展覽資訊櫃台(地圖和展期都比火車站遊客中心的完整)、一個文創商品店,以及負責文創產業(這四個字我始終無法定義)諮詢的辦公室。

day 1文創中心-愛國婦女館 + 孔廟 (6)

 

說到台南老屋,未經特意規劃的民宅或空屋經常就在轉角出現,無法預期。但是特地要來看規劃過的老屋新生,就會來造訪神農街了:

day 2神農街 (14)

每到傍晚神農街上矮路燈就會亮起。

雖然我並不喜歡這樣整齊排列乖乖鑲在水泥柱上的街燈,但我實在很欣慰它沒佔比現在更大的空間,而且這樸實的燈,似乎也成為了讓人晚上想來神農街散步的小小賣點。

day 2神農街 (9)

只不過傍晚持續營業的店家不算很多。有些店裡到底在賣什麼的能見度也有點低。

day 2神農街 (22)

 

神農街的頭,是在西側這間神農廟。

day 2神農街 (6)

走到這裡,突然有點驚訝,隱約覺得這座廟似曾相識。

左右繞了一下,原來不是藥王顯靈,是某天下午不小心轉到公視看的《仲夏夜府城》拍攝場景: 

是一部小小的奇妙幻作品,半真半假、半煎半炸的台南巷弄香氣;確實,時空交錯的神農街是最合適的取鏡點。

看來它對台南的城市行銷還滿有效果的,至少讓我在看了之後不到一年,一不注意就走到台南了。

(隔天早上還一不注意就走進另一個場景赤嵌樓,巧遇片中的兩個重要配角,讓我雖然莫名買了票參觀了名勝古蹟,卻也帶著微笑走出來)

到了一個地方想起一部電影,或是看了一部電影想起一個地方,不管是電影還是那個地方,都算成功吧?

 

 

巷口看到的第一家店,就已經是我心中第二名了。

day 2神農街 (1)

 

不上漆的金屬、未經粉刷的牆面,明度適中的光線,平和而敞開的感覺。

day 2神農街 (3) 

尤其是新門窗和舊鐵窗完全無隔閡,以及「就算半個客人也沒有還是一點都不擔心」這件事(笑)。

同樣的細節出現在同一條街上的兩家店看起來也不會太沒新意: 

day 2神農街 (16)

 

我特別欣賞的是這些重新裝潢的取材整體上以金屬、木材及石材為主,像是有心人的共識,讓這一條街沒有太多突鶩。

陽台是各時代建築裝飾手法的重點之一,部份店家也保留原先的陽台,卻能讓他不至俗氣,或者乾脆俗到極緻。

day 2神農街 (23)

還有不經修剪的王者型植裁似乎也是老屋必備單品:

day 2神農街 (21)

 

這樣的店有時會被質疑不在地,然而他們和在地人的差異,可能剛好包括了「天不怕地不怕」這一點。

day 2神農街 (10)

出現我心目中的第一名,但還是沒開:

day 2神農街 (25)

大面玻璃、木製雙開門、信箱和招牌,就是讓我無法招架。

 

對神農街的喜愛,其實還有一部份來自兩間工廠的存在:

day 2神農街 (12)

 

一間是造神轎的,一間則是印刷廠。兩間都有幾個瘦瘦的大叔在裡頭忙進忙出。

 

day 2神農街 (13)

 

雖然不能上前自我介紹,但其實很高興見到他們,純粹是因為,我有點害怕只剩下年輕店家的街道。

尤其永川原址的這面牆,直接被我當成一本書在讀了。

day 2神農街 (30)

 

 

神農街的尾巴就大喇喇接著酒吧熱炒街,這麼閤家歡樂的地方當然不適合我這孤身的旅人(寫到這裡突然有一陣風…)。

所以轉而去吃這間經過很多次的咖哩飯,一邊想著「青年旅舍推薦的老騎士咖哩到底在哪裡勒?算了,先吃這間。」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7)

結果我一看到老闆就知道:是這裡了!

(招牌只能從對面馬路才看得到「老騎士」三個字,其實是吃完出來才確認的)

由於我一個人,所以老闆叫我坐搖滾區,剛好可以好好端詳他。老闆的面相,我只能以亞洲版唐吉訶德來形容。

不好意思拿出大炮對著老闆拍照,不過跟我小時候玩的一款RPG遊戲裡的騎士大叔長得差不多:

庫格爾  

 

斜對面就是在新聞上看過的全美戲院,所有電影海報都是手繪。

看到全美就會明白,府城從來沒在搞復古這門事,因為府城的古就是一氣呵成,絕不造作。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1)

 

早上經過時沒什麼人,心想這間戲院能不能屹立不搖呢?

結果晚上吃飽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day 3全美電影院 + 老騎士咖哩 (3)

 竟然排隊繞了整個街區一圈。

不過我印象中傲骨台南人是不可能排隊的啊!這種蠢事台北人拿手(咦?

應該是在辦某個厲害的活動或是試映會吧?

 

一路單車和步行的感想,覺得台南在規劃上是一個很剛好的城市。

馬路的寬度剛好,綠地的密度剛好,住商比的便利程度剛好,新與舊,交疊得剛好。

清楚而友善,絕對不會讓人感到困惑的城市。

day 1文學館夜晚 (8)

 

 最後是依舊沿續著府城味道的消防隊大樓,可愛得剛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