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公民101,也就是從基礎開始鉅細靡遺地講「盲從」這件事。如果你已經是進階公民,一定會覺得整篇都廢話。】
個人淺見認為盲從的參與和理智的參與,兩者之間的辨識有一個容易觀察卻又常常被忽視的間接指標——同團體參與者彼此之間的意見歧異度。
有些人認為,如果一個意見團體之中,各個成員之間沒有固定說法和共識的話,這個團體一定是不夠團結。但是在我看來卻恰恰相反。
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能夠恰好擁有一模一樣的立場和想法,無論再怎麼相似,總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尤其必須考量個人在議題中的位置、背景、利益、損害及相關性,只要有一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有所不同。
除非團體成員表達的並非經過思考而產生的「想法」,而是不經任何變動、照本抄課得來的「說法」,那麼意見才會完全一致。
幾乎在每一個公共議題,在正反兩方中其實都可以找到理智(歧異度高)與非理智(歧異度低)的參與團體。舉例來說,2009年的ECFA議題時,我們知道分成了「支持ECFA」以及「反對ECFA」,但是這篇文章不是要探討應該支持還是反對,而是從表態者的原因來尋找「盲從」與「理智」的分界點。故以下列舉幾個當時各處散佈的言論。
支持ECFA的理由:
1. 台灣要避免被國際孤立,以ECFA當跳板與太平洋各國簽訂FTA。
2. 兩岸之間經貿多年都是重重阻隔,透過ECFA重啟良善的商業交流,才有窗口保障台商權益。
3. ECFA是政府擬定的政策,絕對不會害我們。
反對ECFA的理由:
1. ECFA對傳統產業和農產造成衝擊,政府對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配套不足。
2. 自由貿易是資本主義的工具,加深貧富差距,根本不該簽訂任何FTA。
3. 國民黨簽ECFA就是要親中、要統一、要賣台!
從上面幾點來看,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吧?),無論是屬於何種立場,都會出現經過思考的「相對理性」與未經思考的「相對盲從」的選民。所以,並不是你只要支持哪一派就是「絕對理性」或「絕對盲從」,而是你是否仔細檢視、清楚表述自己支持或反對的原因。即便你的原因和同樣立場的人完全不同那也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職業、收入這些都會造成影響。
比如說,阿達家裡做的是成衣業,只要成衣廠外移或是面臨對岸廉價成衣進口就會面臨衝擊,於是阿達站出來反對ECFA。
小林則是電子企業的第二代,想要跨足大陸市場卻受到各種阻礙,勞資紛爭沒有窗口,也擔心投資沒保障,ECFA通過卻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於是小林支持ECFA。
喬喬家雖然和阿達一樣是成衣業,但是剛好遇上日商合作的機會,透過技術研發,成功升級轉攻潛水衣等戶外用品,所以ECFA對她來說影響不大。
上面這些都是假設情形,以個人的行為來說,他們的表態都不同,卻沒有誰對誰錯。反而是,如果有一個會因ECFA而受害的人反而想都不想就說支持ECFA,或是一個因為ECFA而獲利的人卻假腥腥出來說要反對ECFA,他們才是「錯的」。不是腦袋有問題(例如,盲從,以前資訊不足也是原因,但現在我們不講資訊不足了,因為資訊已經太容易取得,沒去取的人就叫盲從),就是另有目的(例如,玩弄民主價值)。
所以,在議題當中考量自身的利益是正當的,人生在世本來就必須各自爭取權益,民主國家也是奠基在這一點上,才能讓各階層領域的人互相制衡。但是當其中有人得到錯誤的資訊而喪失爭取的機會,或是自動漠視放棄人民表達立場的權利,這個國家就會立即落入少數人的掌控之中。從這個機制來看,「錯的」並不是掌權或獲利的人,而是以沉默自願放棄權益來成全得利者的受害者。這些人的默許就等同於親手接生了權貴。
回到目前的服貿議題,其實支持和反對雙方的理由幾乎和ECFA時代一模一樣,只是把「ECFA」搜尋取代成「服貿」再重新上映而已。但是當中的正反人口比例卻和當年有所不同,雖然現在的各方民調有的說有7成反對、有的說有6成支持,其實不可信(不然台灣就有13成的台灣人口表態了,這是什麼靈異概念),但是有一點我能明確告訴你的是:當年支持ECFA的人裡面至少有一個現在反對服貿,為什麼我會這麼清楚呢?因為那個人就是我。
這個轉變的原因跟執政黨的行事作風有很大的關係,確實可以稍微參考這篇旺報上的淺藍文章:反服貿聲勢為何大於反ECFA?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我看到ECFA官方網站裡執政黨精心製作的服貿漫畫:
【點圖看全部】
漫畫中重申了三次「開放了會不會有影響?No, 政府會嚴格把關!」偏偏隨著我愈長愈高,也不小心愈來愈了解政府,到現在就是完全不相信你他媽真的會幫我們把關。這幾年看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案件,地方政府都被證明決策錯誤,他有幫我們把關嗎?(美麗灣、國光石化、關廠工人、大埔案、到現在都不斷出問題還想強行過關的核四)。抱歉,我真的很想相信,但你的quota用完了。
先坦誠一下我的立場,我個人大概會很輕易地被歸類為親中派,因為我支持開放陸客來台(尤其希望全都是自由行),支持開放陸生來台,而且支持兩岸建立穩定的貿易體制。但我的理想就是要讓中國成為台灣的【注意】友邦國家,嘻嘻。
然而,隨著台灣現有媒體的自我審查情形日益嚴重,以及近三年來執政黨一直和民意活在不同度空間裡,民主機制已經失能了,我失去了對執政者的信任,也衍生出對服貿的危機感,有太多項目都是開放式地等待雙方政府以各自的條文來規範,先姑且不論對岸的法規之嚴刻與人治情況,台灣政府短視近利、不擇手段而急切地想要透過擴充經濟數據來做政蹟的紀錄才真正讓我憂心。我並不怕對岸怎麼搞我們(其實猜得到),而是怕我們的執政者會怎麼搞我們。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從2014年3月18日晚上九點多示威民眾衝進立法院之後,輿論的重點變成:「這些學生到底是不是暴民?」很驚訝在2014年的台灣還可以再度聽到這個問題,原先以為這個疑慮早在90年代就已經塵埃落定了,想不到還要搞一篇這麼長的廢文扯這種事,但這篇是公民101,只好讓我耐著性子好好弄清楚。
認為學生佔領國會是暴民的理由:
1. 在民主國家不論發生什麼事,就算政府真的侵害我們的權利,我們也要在守法範圍內冷靜坐下來談。
2. 你看電視上都是和警察衝突、喝酒的畫面,學生們都是小屁孩,覺得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佔領立法院在裡面開派隊,不成體統。
3. 服貿明明就是為台灣好,很多人支持服貿,這些小孩都是被民進黨煽動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根本不懂服貿協議,在網站上看一看懶人包就自以為正義。
認為學生佔領國會不是暴民的理由:
1.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抗議公民面對政府強權,投擲汽油彈都在所不惜了,更何況是佔領立法院?暴民就是暴怒的公民!
2. 如果沒有必要,誰不想待在電視前開開心心的酸暴民?幾乎所有的抗議者出發前都經歷了內心的掙扎,知道自己會被父母、甚至主流社會責備,但是最後還是鼓起勇起參加,是思考權衡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3. 在現場看到學生們以靜坐、演講、呼口號的方式表達訴求,學生們很守秩序,以和平為主軸。
外加根據我自己觀察到的一點,是在場的人意見都很歧異。有的人從最早就反對服貿,其中還分為反自由貿易派、仇中派、照顧弱小企業派、言論自由派,有的人是在強行闖關後才加入陣容,例如反核派、大埔派,大致是看不慣政府例行的黑箱做法,有的則是純粹心疼和感激年輕抗議者,希望他們至少在星期五以前不要被扛出來。但是許多媒體卻盡其所能地將他們的訴求單一化。以突顯這是一群未經思考、收了民進黨的錢、只把懶人包背下來就上路的暴民。
真的要說「解決」盲從問題,我只能重申:在任何議題的表態中考量自身的利益都是正當的,民主國家也是奠基在這一點上,才能讓各階層領域的人互相制衡。
所以如果這當中有人是「錯的」,那就會是:
1. 明明簽了服貿之後自己和親朋好友可以過得更好,卻傻傻跑去反服貿的人。
2. 明明自己的權益會因為服貿而受損,卻待在家裡對著抗議群眾冷嘲熱諷的人。
這才是真正讓民主制度陷入困境的人,麻煩這兩種人互相換個班,街上和沙發上就絕對沒有人是盲從的了。
其他判別理性指數的觀察指標
由於「歧異度」這一點必須經過各個樣本之間的比較之後才能發現,那麼當觀察對象是「個人」時該怎麼從單純的言談中看出是否經過理智判斷呢?以下提供幾點辨識方法:
1. 提供資訊,卻無法說出確切的消息來源。
(一篇不確定作者的文章、一份沒有資料來源的簡報)
2. 表達態度,卻隱藏或偽裝自己的立場。
(常見的假裝公正:小打擊民進黨、大打擊國民黨)
3. 遭到質疑時,容易跳針。
(用原因A來解釋原因A)
4. 答非所問。
(請參考20131105有話好說的靜宜大學柯志明教授)
懶人包的功用和危害
因為讀到有網友說了這麼一段話:「平常都打卡吃喝玩樂當瞎妹瞎哥上傳自拍照,遇到政治議題就說與我無關……因為輿論渲染、大家都在討論服貿,就去看了一個懶人包,然後也跟著表態反對啦、說大家一定要多關心這種事啦、不能漠不關心。奇怪了,怎麼之前從沒看你關心過(公共議題)……。」
好的,這段話非常直白是我欣賞的地方,但是部份同意也有部份不同意,咱們還是條列式吧。
部份同意的原因:
1. 確實不能只看一個懶人包就急著下定論:
貨比三家不吃虧,懶人包只看一包怎麼知道哪一包比較有機?因為懶人包通常是一個人(或一小組人)搜集資料後獨自寫出來的,裡頭充滿了作者自己個人意見(也因為這樣,對大眾比較好消化,容易被散播)、很容易捏造和扭曲(例如2013有些反多元成家的人到最後才發現原來多元成家不是三小多P合法化),而且經常沒有標註原作者的身份和立場,尤其會讓閱聽人忘記將自己置身其中,考量自己的背景和利害關係。
同樣在多元成家案時,我有一位朋友以兒童權益為理由反對同志成家(即便領養及兒童權益問題其實是同性戀、異性戀家庭共同面對的),當他說「被認養的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家庭的權利」、「沒有健全父母的家庭無法養育身心健全的孩子」時,我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看完懶人包之後忘記自己本身是在父母遺棄之後,由非親非故的保姆將他視為親生小孩一手帶大的。他是這麼敬愛他的養母,又是這樣乖巧、孝順、守法的公民,但是當他說出這些話時,等同於是指控這個世界上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就強行將自己養大,或者是說,養母不管怎麼樣都無法將失去父母的自己養成健全的人。
在這個議題上,他忘記自己是誰了。 即便堅持反對同志婚姻,也選擇了站不住腳的理由。
2.沒有人可以說政治問題與我無關:
因為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政治問題,「沒人逃得了」。在此不多贅述。
3.大家平常就應該多關心時事:
因為任何一個小小的政策情雖然不在當下產生效應,也有可能在5年、10年後發生影響,而且這次在苗栗,下次可能就在你家。在此不多贅述。
部份不同意的原因:
1. 懶人包的存在有它非常重要的價值:
首先是它有淺白的圖文可以讓非專長領域的民眾迅速了解原先不懂的概念。
其次,許多懶人包結合了劇情和趣味性,讓人民不再對政治和公共議題反感和排斥,進一步想要了解更多、更詳細的條文和數據。
最後,懶人包提供了入門式的狀況引導,當我們看到一份懶人包時,就代表這個議題和立場的確切存在。
當然,在閱讀時必須保持懷疑和求證的精神,也就是說看數字時要檢查有沒有來源、看過短的結論時要對照法條原文、
當你閱讀一篇反對者的懶人包,你要看到的不是自己應該要和作者一樣反對,而是看到這個議題有人反對(可想而知也有人支持不然也不用發懶人包)、誰寫的(這很重要)、反對的原因是什麼。
2. 平常都打卡吃喝玩樂是人之常情:
再怎麼對政府不滿,還是要吃好的、過好的、談談戀愛打打炮。不是吃齋唸佛禁慾絕食才叫做關心政治,一個人有理想就是說他有在追求生命的品質(當然每個人對品質的定義不同),如果沒有要享受更好的人生,我們幹嘛反抗政府?
3. 因為輿論渲染才跟著關心?寶貝,這就是輿論的目的:
媒體本身的使命就是要緊追著公共議題和重大事件,讓人民在忙碌之餘也能迅速了解。原本不關心的人就是可以透過媒體才得知、進一步開始關心。何況某個人到現在才關心服貿,並不表示他平常沒有關心社會,比如說我個人一直重視的都是環保議題,只有在看到報導或貼文時才會偶爾支持新移民或土地正義,不是不在乎,而是因為人各有所長,而且人腦有限。
現在有人看了新聞說這些學生幹嘛要衝進立法院,用更溫和的手段不行嗎?但是老實說,這些說話的人在學生衝進去上新聞之前,有注意到服貿這件事嗎?也有人說學生是在製造新聞,寶貝,這就是衝撞的目的。坦白講,他們如果沒衝進去,我也沒想過要到場聲援,也沒想過要發服貿文。衝不衝撞、衝去哪裡本身從來就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在看,有沒有讓更多人開始想,有沒有機會把濫權者的接生婆——默許,從此消滅?
今天早上在廣播裡面,難得聽到馮光遠講了一句上得了台面的話:「真正的行動是在網路上面,現在的執政者還在舊思維裡面,為了攻佔立法院大驚小怪。其實攻佔是用傳統方法做一次給你們看而己,最大的效應,已經在網路上發生了。」不要趾高氣昂地指責鍵盤公民,氧氣這東西是不能拿來燒沒錯,但沒了它你什麼都燒不起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