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是經血來潮(同時也是心血來潮)前焦慮週,大腦運作與布拉格室外空氣同時凍結,連一般的生活對話都有困難,不但沒什麼讀書,還出奇地沒什麼出去玩,更沒什麼深度了解捷克文化之類的屁,但是有件事情到是不能不做:吃。

但是焦慮成這樣根本不可能再去吃什麼大餐,所以想瞭解捷克美食的人請跳過這篇,因為接下來的食品並非以美味為主軸,如果硬要分類應該是比較接近野地生存之類的。

這個星期,幾乎每一餐每一頓都是在下我親手煮出來的,所以既然我只做了這種事情,也只能在這裡寫這種事情,順便提供給同樣身在異鄉、毫無下廚經驗(烹飪高手也請跳過這篇)、買不到熟悉的食材、不想三餐老是在外、想從吃的方面省錢的人參考,當然我列了那麼多條件,留下來看的人大概所剩無幾了。

首先介紹一下在經濟拮据的狀況下可以買哪些道具來使用,目的是花最少的錢,達成最多的功用。


鍋具

一般來說你會需要兩種鍋子——平底煎鍋與湯鍋,除非你像我一樣勤儉持家到連鍋子都不想多買一個。

煎鍋的挑選首重不沾,因為你大概可以想像,新手下廚時抓不準油量有多會「沾」。

也不要突然哪根筋打到去買一個深度低於三公分的煎蛋鍋,當然如果你有閒錢想買一個專門煎蛋的那也就隨你便了,但是以亞洲人身在西方世界來說,沒事炒個飯是在所難免的,尤其在只買得到泰國米(米身長、煮起來非常不黏、粒粒分明、不用隔夜就可以開炒)的地方,你幾乎不會像在家裡一樣光吃白飯配菜。


【我只有一次在TESCO買到不是泰國長米(Long Rice)的米,帶著非常破爛的半透明包裝且價格奇低,用深海軍藍寫著drzáda RYŽA,煮起來很黏,反而類似在台灣吃的米,適合煮粥和白飯,但不適合炒飯】


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想買一種鍋子,高度請至少高於一般的煎鍋(因為你不但要拿來炒,更有可能拿來煮湯)。另外,它一定要有蓋子。

亮面金屬鍋(不銹鋼或鋁鍋,但我只找到不銹鋼)看起來雖然很醜,但他才是將來能夠陪伴你渡過一生(或一年)的伴侶。

我一開始挑選鍋子也是完全外貌協會,因為除了外表之外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當根據,但是當我燒壞了我買的第一個鍋子——覆著一層非常時尚的深灰色烤漆並裝有柔順好握的流線型手把,連身材高度都是一等一但只要80克朗(台幣140元)——之後我就完全明白從他那裡是得不到什麼真愛的。

【被燒壞之後露出鐵銹沒路用的腳小】

於是兩天後的夜裡我帶著新鍋子回家,他長得不值一提,價格卻高出了5 倍(380克朗,680台幣),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的情感穩定,有信心會長久地走下去。

所以有了我的前車之鑑,請不要為一時的意亂情迷所惑,更重要的是不要貪小便宜,價格偏高的鍋具是一項帶來幸福的投資


廚具

廚具的挑選必須配合鍋具的材質,陶鍋、瓷鍋或是剛剛提到不受歡迎的帶有烤漆的不沾鍋,都必須使用木製或塑膠廚具,否則非常容易造成刮痕,刮痕帶來的結果就是更高的燒焦機率,以及暗藏其中的細菌。只有金屬鍋才能用金屬材質的廚具,不過我買來的不銹鋼鍋上的指示仍然建議我用木製或塑膠,但是由於我們對塑膠放在熱食裡的印象總是毛毛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論買什麼鍋,用木製廚具就對了!


刀子
由於你不太可能買一整套十六支不同尺寸的日本超廚刀,一般只要區分兩種就夠了:鋸齒狀和平口刀。
鋸齒刀口的好處是可以切麵包,而且切完不會面目全非。
壞處是:切青蔥時會面目全非。

所以買哪一種,完全看你打算犧牲麵包還是青蔥的相貌,對我來說是沒什麼差異,反正切得再醜都還是能吃的。

但是不管買什麼,最重要的是有戴套,原因很簡單:戴套才有保險嘛。

不要以為我純粹是為了開黃腔才特地叫你戴套,對我們以擁擠宿舍為生存環境的人來說,沒事弄來一把刀,是很難安置的,插在碗裡、掛在牆上、收在抽屜還是平放在桌上都會有生命安全的疑慮,所以如果不想發生絕命終結站式的劇情,還是買一把有套的吧。


【非常省錢的組合:煎煮並用的不銹鋼鍋 380 克朗、切鋸並用的TESCO刀 90克朗、木湯匙 40克朗、同時拿來當湯碗和粘板用的深口盤 60克朗】


其它器具如粘板、刨刀、電鍋,請自行衡量財力與需求,但我是沒有啦。






對我來說鹽是一個比糖更重要的調味料,我並沒有買糖,但我買了兩罐鹽。
其實我本來是想買一包糖跟一罐鹽,想不到這個國家的鹽包裝得跟糖一樣,所以最後我有無限量的鹽可以使用,但沒有糖。

但是無論如何,一旦你決心自己煮,鹽是一定要有的(一罐就好,不用跟我一樣買兩罐)。尤其是在你初下廚時,不一定每一道菜都符合期望,然而任何東西只要本身的味道太超出意料之外,都可以在灑上一點鹽之後獲得舒解,畢竟只要是鹹的都是能下飯的。

另外,家裡放一罐鹽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你喉嚨痛時可以拿來泡溫水喝,不要小看這個功能,以布拉格為例,我抵達的兩週後就有一種病毒開始肆虐,第一個症狀就是:喉嚨痛。

【由左至右分別是:一看就知道是鹽的健康海鹽、看起來像糖但其實還是鹽的精鹽、後來忍不住去買的最基本的結晶糖(非烘焙用白糖)】

捷文小常識:
sůl,發音sooool,也就是鹽巴(salt)
cukr,發音tsoogrr,也就是糖(sugar)


奶油
奶油的挑選是非常致命的關鍵,首先,它必須有兩種功能,可以生吃又可以熟煮,熟煮就不用說了,所有的奶油都可以熟煮,但是生吃就要特別注意了,這樣一來就算你某天懶得煮東西或是整間宿舍停電,還可以拿它來塗土司。

雖然據說植物性油不冰不容易壞(這我存疑),但是動物性油在高溫時較不易產生質變,所以這一點請自行衡量家中是否有冰箱(沒有就要植物性)、是否偏好油炸或烘焙食物(愛吃這類就要動物性)。總之性命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我買了奶油「順便」也拿來當油使用,例如炒蛋、炒麵、炒菜、爆香…。當然這是很怪的作法,而且一不小心就是燒焦,所以一罐橄欖油或花生油也是很好的消費,而且大概也是每次下廚都會用到的東西。

一般在台灣傳統媽媽們都會用非常健康的方法取得動物油(豬油、雞油),也就是去菜市場買一塊肥肉回來榨(ㄗㄨㄚˊ),這裡當然也找得到肥肉,但是你拿給我我也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

基本上小孩子(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介意菜裡面都是奶油味(聽起來不像天堂嗎?),所以我覺得奶油是非常值得消費的東西。

給毫無料理常識的讀者:我說的奶油是一大塊有點黃黃的那種,如果你看了那麼久還以為我講的是蛋糕上白白的鮮奶油那你真的是有點危險,不過還好有我在,我會細心講解所有你可能會犯下的愚蠢錯誤。

如果你和我一樣生活在一個沒有自己看得懂的語言的世界,挑選時有一個最保險的作法:找包裝最精簡、字最少的。因為它絕對是不含任何奇怪口味、非為特殊用途設計的奶油。



法國麵包

對,就是電影裡面媽媽們抱著的紙袋上方捅出來的一根東西,硬硬的。

當然麵包的選擇有很多,甜甜圈、白土司、全麥,以及最便宜的餐包。
會指名法國麵包當然有我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對「法國」這兩個字特別有好感或是聽起來特別高級這種無聊的理由。

我們都知道法國麵包很硬,那是因為它的組織綿密紥實,也因此,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喝湯沾麵包,而且可以吃一大堆當作一餐,法國麵包在吸收湯汁之後便能帶來更大的飽足感。

另外就是它對於懶蟲,或是賣場離住的地方很遠(在國外特別能感受到)的人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你不一定天天能買到新鮮的麵包。

大家都知道麵包這種東西,放一天就會面目全非,不是變得歪七扭八,就是硬得不像話,但是這些都不會發生在法國麵包身上,它是堅不可摧的大無畏麵包,在室溫下放三天都跟你剛買回來時一樣,一樣硬,絕不會變得比較軟或是更硬(三天之後就有這個風險了)。

當然它還是會發霉的,所以還是請你盡快吃完它,也不要過度興奮一次從賣場帶回來太多,以一個人來說,一次買回1根XL size的就夠吃了,吃太多你可能也會怕,除非你像我一樣欲罷不能,那就可以在下一次購物時再依次加根。

最後,你買回來時可能跟我一開始一樣帶著一個疑惑:這麼硬怎麼吃?
可能隨及就把這股疑惑轉化為憤怒回來這裡留言罵我,但是這一切是有解決方案的,我說的是真的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是每次跳出來都沒在幹嘛的Windows解決方案。

方案一:吃麵包沾湯,如此一來硬度都不是問題,你反而還會感激它夠硬,不會在沾湯後令人失望地呈現鬆垮狀態。

如果你打算直接吃它而不沾湯又怕它傷害你的牙,我們也有方案二:準備一個平底鍋,我們要做的是加熱它
要是你有吃過剛出爐的法國麵包,你就會驚訝它是多麼地酥脆鬆軟,但是我們通常買到的已經放了一整天了,所以我們知道,歲月不饒人,也不饒麵包。
但是透過非常簡單的加熱過程,卻可以產生驚人的回春效果。
在這裡我列出幾點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地方:

一、平底鍋務必是的,請拿張紙巾把它擦乾淨或是耐心地等它烤乾,任何一滴水都是不可原諒的。

二、不要加蓋,麵包變得難吃的關鍵是水份的吸收,加熱的目的便是去掉水份,加蓋的後果就是什麼都沒變。

三、這種回春的幻象是稍縱即逝的,在加熱後如果不打算馬上吃,那麼馬車變南瓜、老婆變黃瓜,口感不但不會酥脆鬆軟,還有可能更糟,因此如果你還要用平底鍋炒個蛋或煎個火腿,do it BEFORE you get to the bread,請把麵包放在最後處理,不要怕其它東西會冷掉,動作快一點就是了。

四、你可能會想把它切片再作處理,老實說就算不處理你也會需要切片。趕時間的人建議直接用折的,要求完美的一餐的人才需要拿刀出來。當你和它針鋒相對時,可能會發現你鋸了半天它不動如山,那麼請你把它翻過來,從下盤著手,會帶來較低(但還是有)的挫折感。

你可以選擇直切或斜切,直切(就是刀與桌面呈九十度)較容易,斜切(像拜拜用的香腸一樣)麵包(或手指)斷掉的風險較高,但是切出來比較爽,大塊又有美感。不過無論如何,對付硬邦邦的東西時還是要萬事小心,保持耐性,尤其當這個東西的顏色和手指膚色差不多的時候。


蘋果

這個全世界都有量產或進口的東西實在不太需要什麼介紹,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紅蘋果與青蘋果的差異。

在台灣大部份都會買紅蘋果,因為大家都有「愈紅愈甜愈好吃」的概念。

沒錯,青蘋果的確略帶酸味,但是香味和營養價值絕對不輸紅蘋果,而且口感非常脆(!),沒有某些人不愛的紅蘋果沙沙的感覺,因此它也逐漸成為我的新歡。

唯一的問題是,我買了蘋果除了單吃,也會拿來煮一種非常家常的早餐(「家常」在這裡的定義是:耗時、營差價值高、美味度尚可,但賣相奇差),此時要注意,青蘋果的鐵質含量較高,過度加熱之後會產生一種生鏽的味道(?!),這在與修冷氣的男孩相戀之類的故事情節裡可能會覺得很浪漫,但是你絕對不想在你的早餐裡聞到這種東西。



本來我是打算先寫道具、材料,再進入正題告訴你我煮了什麼,但是想不到轉眼間就打了四千字了,所以我決定先休息一下,敬請期待料理篇,雖然說也沒什麼好期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