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我和香港同學們完成了首次鐵軌遠行,目的地是Kutná Hora(Cowl Hill,暫譯「斗篷山」),位於布拉格火車站東方約六十公里的古老小鎮,五十分鐘車程,車票大約100克朗(172台幣),十分適合用來作為逃離週末布拉格人潮的避風港。
在上車之前我們有充餘的時間上廁所、買東西、逛車站商街,原因是我太晚起床所以我們沒趕上第一班車,所以到了之後只買到第二班車的票,對不起啦香港人。
不過他們真的很寬宏大量,在等我的時候還怕我們來不及吃早餐特地跑去買麵包。
車站有一間巧克力專買店,販售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以及巧克力周邊商品,像是現煮熱巧克力、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冰淇淋……我雖然沒錢買一整盒精緻包裝的巧克力,但怎麼樣也要買一球冰琪淋。
並且要很跩地吃,才能符合它的廣告形象。
火車總站聽起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讓人有種頗浪漫的感覺,大概是每次歌詞裡面有火車站這幾個字出現的時候,通常不是痴痴等待就是心碎離別的時刻。火車站本身也是女孩子們共識中幾近完美的邂逅地點(因為我不知道男孩子心目中的完美地點是哪,廁所或吸菸區算嗎),如果說在停車場裡面遇見一個男孩,就算對話內容以及男孩的長相完全一模一樣,也絕對比不上說在火車站遇見一個男孩。所以就算是在停車場我也會硬要說是在火車站認識的。
可見火車站的威力有多大。
列車包廂是繼學院樓梯之後第二個讓我想用哈利波特來形容並且還為此興奮不已的地方。
旅人,被火車站感染得也變得有點詩人的氣息,其實只是早上坐在馬桶上,現在坐在車廂裡的同一個人而已,這個人可能還為了假裝自己有身為旅人的惆悵感,拍照的時候一直憋笑不敢把手放下來。
這張就可以成功騙過不知情的人了,Hung Yam還說看起來像張愛玲(對,就是寫色戒的那個),這我一介莽夫實在太不敢當了。
二十分鐘後列車駛離布拉格市區,窗外的景色瞬間截然不同。
到達Kutna Hora之後,我拍的第一張照片,不是什麼知名教堂,也不是什麼熱門景點,是荒野大驃客:
他們無所不在。
Kutná Hora城鎮面積並不大,但是在這一小塊土地上塞滿了豐富的文化古蹟,包括極具特色的舊式天主教堂St. Barbara,以及台灣人最愛看的人骨教堂(Kostnice Sedlec, Ossuary)。
小鎮在波西米亞王國時期曾是數一數二的大城,財富僅次於首都布拉格,當時興盛的原因始於十三世紀時此地發掘大量銀礦,從此之後,這座被稱為斗篷山的小丘陵地成為全歐洲三分之一銀礦的量產地,小鎮也成為當時歐洲最穩定的通貨之一的Prague Groshen的製造地。當地礦坑深達600公尺,為當時金氏世界紀錄最深的礦坑,可見當時的人的確是想錢想瘋了(最後一句是筆者插嘴,並非根據史實)。
如今斗篷山保留了300餘座早期開採的礦坑,與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建築,同時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會讓你看我囉嗦那麼多還能繼續讀下去的原因,Let me guess,是因為你看到我前面說過,這裡有「人骨教堂」。
沒錯,它的確是Kutná Hora的特色景點之一,也是我原本此行唯一一項希望能買票進去看的教堂,我也沒有在唬你,裡面真的就是一堆人骨。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別的不懂,看一大票人骨總能有點什麼反應,這大概也是為什麼Ossuary如此深受亞洲人歡迎,在我們參觀的時候,裡面也擠滿了中國旅行團,因為我們大多不能從偉大的教堂裡獲得感動,但是卻可以從死人骨頭裡找到滿足感,你看亞洲人多病態。
【上:改建後的設計師用人骨排成名字】
【下左:結合巴洛克塔形設計的著名人骨塔(不是靈骨塔)】
【下右:祭壇前用來騙錢用的許願處】
【塔頂上抱著死人骨頭吹喇叭的小天使,別問我原由,這大概也算裝置藝術吧(將「放置頭骨」視為一項功能的話,雖然不太可能在IKEA買到有這種功能的東西)】
人骨教堂的建造原先並非以人骨裝飾為原意,最初它只是一座位為城郊的修道院,由於歷史悠久,13世紀以後的名流貴族、暴發戶都搶著要在死後埋葬於此,在大瘟疫期間更因為死亡人口眾多,墓園不堪負荷,加上幾度祝融之災讓許多屍骨暴露在外,於是在16世紀初,負責修建的道士們開始清理這些人骨,之後分別由兩名建築師進行改建,並採用這些人骨做為裝飾,共計使用了4萬餘具遺骨。
教堂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座具大的人骨金字塔,這個設計上的一項特點,就是它沒有用到半根釘子、繩子或是任何工具,完全依照人體各部份骨骼的特殊契合角度加以拼湊,以至於堆積成塔而能保持堅固。可想而知,其人骨排列之濃密,幾乎可以用來當水平垂直重覆桌布。
【人骨巨塔】
幾乎每一間教堂外都有這樣一個東西,不只是人骨教堂:
被類似主教之類的某個衣冠楚楚的人所奴隸的魔鬼,類似的情景也會不斷重複出現在其他地方大門口的雕像之中。
【街角的銅像,看樣子是紀念為城市帶來繁榮的礦工,但是不曉得為什麼他非得要肢體扭曲、面目猙獰】
【街上的特色小店,販賣手工藝品。這裡的商店有一大特色,就是老闆娘不會像城裡的櫃台小姐一樣擺臉色給妳看,可見服務態度和大陸不相上下是布拉格獨有的調調,小店本身還是有人性的】
【我們去了一間小巴司機推薦的餐廳(他應該是有佣金拿),店內裝瀇非常具有小鎮古典特色,食物也不遑多讓地大魚大肉而不帶一絲蔬菜,我們點了一大盤碳烤拼盤,十幾隻畜性上桌之後大實在太餓了沒心情拍照就開始大肆宰殺】
第二個值得一提的是聖巴巴拉大教堂(Chrám sv. Barbory, St. Barbara Cathedral)。
之所以值得一提,就是因為只要一來到這裡,二話不說大家就一定會拿起相機,拍完才會發現我們其實面對的是教堂屁股。
老實說,也沒人care到底拍到的是屁股、腰子,還是口腔黏膜。
聖巴巴拉大教堂設計上的一大特色就在於環繞整個祭壇的迴廊以及為迴廊而設計、細緻交錯的拱門。迴廊分割成數十個隔間,每一個都有各自的獨特設計以及取自聖經故事的壁畫,另外就是各有一座長得很像神桌的東西。
你聽聽這個詞,「長得很像神桌的東西」,連這種話都說得出來,真不曉得還有什麼事情沒臉做。
老實說我根本對教堂啦、巴洛克時期建築啦,完全外行,與其聽我瞎扯蛋不如直接跳過這一部份讓大家輕鬆點也省得接收一些無意義的資訊。
【這就是耿尾翼一直期待我能打碎包起來帶回台灣分發給大家當紀念品的彩繪玻璃】
其實當地的每個景點都附有中文說明書,當然不是中國人特權,英文、日文、德文、俄文的他們都有,可惜只有簡體,同行的香港人說,他們戲稱為「殘體字」,至於港人「殘」字的用法,其實跟我們差不多,與「腦殘」的「殘」同義,可見他們對於共產黨深惡痛覺的程度不輸我們。
【翻譯的北京學者叫做劉利山】
雖然我寡廉鮮恥什麼都不懂就學人家看教堂,但是在教堂外面閒晃時卻讓我發現一樣值得探討的東西,請仔細看與牆面垂直捅出來一支一支重複的東西:
貼心如我明白你眼神不好使,讓我再近點拍:
怕你要是還看不到等等就不知道我想講什麼,所以我特地素描了一張他的特寫:
手持盾牌張著嘴巴神情驚恐的侏儒。
我在搞這張東西的時候,我室友經過一直說:“You’re mad.“(你瘋了。)
另外我還發現,插在牆上一根一根的東西還有不同造型:
戴帶皇冠的鳥人之類的。
看到這裡,明眼人應該都發現我是抱著絕望的心情在整理這篇網誌。
並不是Kutná Hora不夠好玩,也不是行程安排不夠緊湊,而是我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大腦完全沒有派上用場。
我痛恨這種每次按下快門時,都不曉得自己拍了什麼的感覺。好像在門外猛敲猛打,還是無法踏進捷克一步。
It makes everything pointless.
如果至少它們還是教堂,不是什麼塞滿觀光客的石牆、每年烤漆只為了吸引更多觀光收入、應付更多鎂光燈造成的傷害,該有修士的地方都有人站在上面,或許情況會好轉許多。
參觀套票的最後一站是GASK, Jezuitska kolej (Jesuit College),我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裡頭有展覽,外頭有一排不管都捷克哪裡都陰魂不散的雕像,裡頭的展覽我看不懂,外頭站一排的我也沒一個認識。
我能做的要不就是偷拍路上的小弟弟、
要不就是研究國王身邊的奴隸怎麼可以有如此令人難堪的髮型。
我只覺得全身無力,想不出什麼旅行的意義,心情就像GASK裡面唯一一間讓我拍照拍得毫不遲疑的展覽廳一樣:
【empty】
這就是我們常常用台語罵人腦袋裡灌水泥一樣的意思。
開始討厭在新增文章時,還是要在全站分類裡點選「旅行」。
第一次,如此期望自己能夠生活,而非旅行。
- Oct 03 Sun 2010 17:11
Week 3 Kutná Hora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