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冷門景點時間。

身為一個在長崎渡過無所事事的兩個禮拜的廢人,實在沒有能力推薦任何長崎的景點,唯一能夠精準地告訴你的就是哪裡買菜最便宜。

因為每天除了窩在旅舍耍廢、一群憤青聚在一起聊天之外,我大部份的時間都用來上街買菜。
 
通常只要漫無目的地走著走著就會來到生活機能非常不錯的街道上。從旅舍出發往西邊一帶走10分鐘就有築町市場和各種菜肉魚洋式日式烘焙餅舖和漬品雜貨店舖。

 

 

C01.jpg

隨處可見把菜擺在路邊賣的攤子,菜況好、選擇多,而且如果不是長崎縣產,也幾乎都是九州當季產物。

好吃的長崎椪柑讓我百吃不厭,熊本和宮崎一帶的菠菜、馬鈴薯也非常便宜。
 
而且大概是因為日本人習慣吃生切高麗菜絲,所以這裡的高麗菜走的是葉片鬆散路線,但是對台灣人來說這麼沒份量炒起來一定不好吃啊。好家在超市找不到的扎實扁圓厚重的高麗菜,也有機會在菜市場青果店裡找到!

更重要的是,它們只有連鎖超商裡一半左右的價格。
 
日本農產品價格之高昂,是連餐餐吃有機的德國人都難以理解的。所以你就知道當我發現長崎商店街有這麼多適合買菜的地方時,簡直就是喜從天降、枯樹逢春、老蚌生珠(誤)哪!!!

C02.jpg

繞了一大圈,看過幾十個城鄉發展差距下沒落的小鎮,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日本真正的都會區,只有東京和大阪。
 
其他所謂的「市」,雖然也蓋了一堆商業大樓,夜裡一堆居酒屋和無料案內所,卻不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痕跡。彷彿住在那裡的人,每天做的事只有上班睡覺打東東而已。
 
對比之下,長崎這地方,說它是城市,又沒有商業和金融中心;說它是鄉下,也沒有什麼田野山林。
 
然而這樣一個要什麼沒什麼的地方,卻讓人有種「烏托邦」的感覺。
 
我細想這樣的印象來自何處,發覺,應該是因為「商店街」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1號】長崎商店街
整個長崎市最起碼有十條以上的商店街,多到連住在商店街裡的人都不知道哪裡是所謂的「商店街」,因為過個馬路又是一條新的商店街,整個長崎都是我的商店街。

C03.jpg

 

就算你偏離商店街,隨便拐進一條斜坡上的小巷裡,還是有機會發現令人難以抗拒的店。

C04.jpg

日本的獨立商店也很爭氣,在這個連鎖時代,並不是全靠低價來求生存,和台灣菜市場與生鮮超市之間永恒的削價競爭關係大不相同。
 
這麼大一棟房,裡頭的店舖空間只有兩張塌塌米的大小,一張放著小巧的櫃台,一張放著一台臥式冷藏櫃;只有一台,裡頭有將近二十種商品,每一種只擺出一到三份。
 
我進門的時候,櫃台沒有人。
角落的門簾後面隱約傳來作業中的聲音,因此趕緊趁四下無人偷偷摸摸地拍張照先(喂)。
 
C05.jpg
 
幸好即時拍了,因為緊接著一個太太跟在後頭走進來擠到我旁邊,掃光了檯面上一半的商品。
 
她按了櫃台上的桌鈴,老闆娘走出來替她結了6000多塊的帳。
 
這些手工香腸培根火腿,每樣都比超市貴上三倍,我只好弱弱地拿起最小包的培根切片。
 
 
 
結果我每天早上起來煎培根,這個香氣害我必須頻頻向旁邊的素食少女道歉。
 
再加上我大肆歌頌的日本微波爐香脆土司功能,真是完美。

 

C06.jpg

除此之外,長崎商店街和我後來在其他城市經過的商店街,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它們的「空店率」非常低。
 
這年頭,即便是在東京近郊的商店街,都難以抵擋消費型態改變帶來的「關店潮」。
 
少數擠滿人潮的商店街,大都位在古蹟名盛附近,或者開著一整排的藥妝、十元店和廉價百貨公司,幾乎是靠外來觀光客撐起來的,就算夾雜著幾間個人商店,價位也是高得另人難以理解。
 
許多地方政府斥資上億,替商店街沿路興建滴水不漏的堅固風雨篷,希望不管豔陽天還是下雨天人們都願意把商店街當成百貨公司來逛。結果就從一條什麼都沒有的商店街,變成一條……除了屋頂之外什麼都沒有的商店街,可以說是毫無成效可言。
 
唯有長崎的商店街,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都有行人來來往往。而且沒有異軍突起的人潮匯集處,只有涓涓細流般的主婦、上班族、學生、觀光客,輪流現身。
 
除了大正時代、昭和時代留下的老店,還有不少文青小品也穿插在商店街中。

C07.jpg

像這間小小的迷你書店,竟然就讓我逛到太陽下山還留連忘返。

 

這間書店若開在台灣還真是自找絕路。
 
因為它雖然賣書,卻只賣長崎的書。
 
這種商品定位簡直是藍海中的藍海。
如果書是要賣給當地人,那必須要能告訴他一些他不知道的事;如果這書是要賣給來觀光的外地人,那這人也必須要真的很愛書。


C08.jpg
讓人為他捏一把冷汗的還不光是這一點。
 
 
 
因為裡頭賣的「長崎的書」,大眾觀光旅遊類的只佔了一小部份。絕大多數是長崎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以及大量的圖鑑:古地圖、航海圖、教堂建築攝影,還有讓我陷入天人交戰的葛羅佛珍藏手繪西日本海域漁貨圖鑑精裝版。
 

 

C09.jpg


但這書比六法全書還厚,實在不可能一來日本就買這種東西,之後我還要單車環日耶!

 

 

房子蓋得密密麻麻的長崎,錯綜曲折的巷子也是街景特色之一。
 
從巷口看到這塊牌子,「哇,這種地方也有開店啊?」

C10.jpg

突然覺得親切,彷彿置身台南。

C11.jpg

走進店裡逛逛,商品以手作小物為主,小小三個展示櫃塞滿零錢包、皮夾、髮夾、髮圈、衛生紙套、繡貼……種類非常非常多,認真想買飾品的人大概可以逛個半小時以上。

 

C12.jpg

比起商店,這裡更像是某種迷你聚會中心。
三個阿姨正在店裡有說有笑,看到我打開門進來,臉上還帶著笑意,同時熱情地說「歡迎光臨」,自然大方的態度,彷彿我是前來聊天的第四個阿姨。
 
其中一個戴著口罩的阿姨走向我,笑咪咪地介紹說:「這裡的商品全都是特殊學校的身心障礙者做的。」
 
「也太厲害了吧?!」
真心地發出讚嘆,因為這些商品之多元,應該非常難把工序簡化或標準化。而且就算沒有打著愛心義賣的名號,光看也覺得充滿質感。
 
「啊,您是感冒了嗎?」雖然日本人很愛戴口罩,但很少有日本店員會戴著口罩接待客人的,讓我忍不住有點好奇。
 
「不是啦,唉,是過敏喲。你不知道現在PM2.5有多嚴重。」
 
「咦?!長崎也有PM2.5的問題嗎?這附近沒有什麼工廠吧?」
 
「全部都是中國北京上海那邊飄過來的。」
 
「啊!!!對,因為長崎是離中國最近的城市!」而且除了西邊朝著中國的方向是海岸,東、南、北三面都被群山包圍;也就是說,被西南風吹來長崎的空污,全都原原本本地滯留在長崎市內,一滴都散不去。
 
「沒錯!沒錯!你看我眼睛都紅了,一吸到現在的空氣就不停流鼻水、流眼淚。最近真的很危險,您平常出門也戴個口罩比較好喔!」
 
我當時雖然稱是,但一邊又覺得吸這麼多天也沒什麼感覺,可能是自己身強體健吧。
 
結果回去宿舍跟琺小姐說起這個故事:「所以我們那天看到的紅月亮搞不好真的是PM2.5。」
 
想不到這個北歐人竟然壓根沒聽過PM2.5,已羨慕。
 
她非常好學地開始google所有關於PM2.5的資訊,找到一個全球監測網站,顯示長崎是橘爆,台灣是紅爆。
 
……難怪我會沒反應,台灣根本已經毒到我們的毛孔黏膜都再也感受不到世界上任何刺激了。
 
 
 
 
店裡另外兩位阿姨正在忙著做另一件有趣的事:耳針灸。
 

C13.jpg


一個負責針,一個負責被針。
 
被針的那個耳朵上滿滿都是各色各樣閃亮亮的珠珠,比穿滿耳洞的不良少女還潮。
 
「會痛嗎?」
 
「不會,就覺得痠痠的。」被針阿姨忍不住左右搖頭晃著重量明顯增加很多的耳朵。
 
「那這個洗澡的時候要拔掉嗎?」
 
「不用啊,就連續幾天一直戴著,睡覺也戴著。欸?這不是中國來的嗎?妳沒有看過啊?」
 
這麼潮的東西我早點知道就推薦給所有想穿耳洞的朋友了,又可以bling bling又可以改善筋骨酸痛新陳代謝消化循環。
 
最早似乎是一根一根的針,現在不但改成珠珠,還有各種形狀各種色澤可供選擇。這東西傳到日本之後的未來我倒是相當看好,很有可能會再推出動漫人物限定版。
 
 
 
 
 
 

D01.jpg

不只是pm2.5。
 
放眼望去,整個長崎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像是從海外漂來的。

 

 

大概因為處在全日本歷史上最長期並且首當其衝地接收中國文化的港口,所以連長得很像萬華成衣批發商的店家也會出現。

D02.jpg

旅舍所位在的「銅座町」,也是一個充滿各種居酒屋、燒烤、bar、長崎式的中國料理的地方。走進巷弄裡還有許多燈光昏暗疑似台灣「茶桌仔」的歌友會,傳出陣陣卡拉ok歌聲。
 

D03.jpg

由於這個相當適合夜生活地理位置,時不時會從三樓聽到有人半夜在街上大吼大叫。
 
琺每晚都會被驚醒,但我通常都是睡死的狀態。「……可能是因為我在台灣住的地方也是整天有人喝醉酒在樓下打架。

D04.jpg

商店街某店門口的裝飾。
 
不要懷疑,是真品。
 
最早開始捕殺玳瑁的是中國人,玳瑁的殼就像珊瑚一樣被視為「寶石」,幾千年前就把牠們做成梳子、盤子、扇子、盒子,供貴族把玩。
 
如果你曾看過有些扁梳或髮夾的花紋也是金褐相間,大多就是仿造玳瑁的花紋而來,不過也不用擔心,能到我們手上的應該是壓克力做的。
 
這個工藝也傳到了日本,長崎還有一間「玳瑁工藝館」,可見這類物品曾經在長崎流行過。
 

D05.jpg

 

真的就掛在路邊。
 
 
 
後來我還從札幌認識的樂師口中得知,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的撥片,也是用玳瑁的殼做的。
 
目前的國際公約禁示獵捕玳瑁,也不允許進口出,但苛求傳統撥片材質的樂師,還是可以去二手古物店碰碰運氣。

 

D06-1.jpg

身為鎖國時代唯一的通商港口,長崎被鄙外的德川政權和菁英階級視為龍蛇雜處之地。
 
然而,實際上,長崎卻是日本第一個嚐到貿易帶來的甜美果實的城市。
 
縱然腹地狹小多山、天然資源匱乏,獨佔海運利益的長崎市民,卻人人錦衣足食。
 
《龍馬傳》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因為實在太有錢了,和其他城市不同,江戶時代的長崎人,整天沒事,就在路上閒晃。
 
當時龍馬無時無刻走在長崎街道上,就覺得奇怪,哪來這麼多人走來走去。
 
他晚上到了花街,藝妓唱了首長崎小調給他聽,那首歌就叫做《閒晃閒晃歌》,用來描寫沒事就上街閒晃的長崎人。
 
縱然如今,隨著海運的地位被航空、鐵路、公路取代,多山偏遠的長崎,已成為日本人口外移最嚴重的地帶,但這個閒晃的習慣,似乎不知不覺地留在長崎人的生活中。
 
我走在街上,還是無時無刻都一堆人在閒晃。
 
 

D06-2.jpg

 

平凡的長崎街道,每個角落都充滿了不平凡。

#我真的沒有在跟蹤小學生
#純粹欣賞建物很厲害的社區中心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2號】大浦山坡小徑

從新地假唐人街往上,轉個彎往上坡的巷子裡走去,巧遇阿虎。

D06.jpg

 

這一區的巷弄崎嶇,屋舍凌亂而且充滿拼裝感,阿虎們明顯瘦得沒有屁股。

D07.jpg

 

一戶人家門口非常認真地用玻璃展示櫃陳列了兩個貝殼藝術品。
D08.jpg
一頭由僧侶駕駛的大象(or三角龍?)
以及一座門前有島居的神社。

 

 

沿著蜿蜒的小徑一路而上,讓人想起九份山腰上的小路。

 

D09.jpg

 

看到google map上面出現一個叫做「Glover Skyroad」(グラバースカイロード)的地標,想說是什麼吊橋之類的東西,結果到了才知道竟然是一座免爬山的接駁電梯。

D11.jpg

 

是電梯,不是電扶梯。是走進去一間房門關起來然後斜斜地往上爬到山頂的電梯。

D13.jpg

斜斜往上的電梯:

 

底下的房子密密麻麻、交錯不齊。
 
這些房子被擠在圍繞長崎的十來座小山丘之間,有的還忍不住往上爬到山頂了。可見當年開港根本就是專挑一個離將軍最遠、腹地最小,除了出海,不管想去哪裡都得翻山越嶺的天崖海角。
 
我在後來走遍東海道才知道,這種自顧自找地蓋房子的景像,是長崎的專利。雖然在台灣很普通,九份基隆淡水都是這副德性,但可以說是一點都不日本。

D14-1.jpg

 

山坡上有棟免費開放參觀的洋房,叫做「南山手レストハウス(南山手乙27番館)」,完整保留了當時來做生意的洋人住在什麼樣的地方。

D14.jpg

 

裡頭沒什麼展示品,只是開放給遊客休息,或者租賃活動空間。
 
建物的年代在1864-1865,江戶末年。當初是誰蓋的已經沒人知道,但後來落入長崎第一富有的洋商Glover手中。對於佔據整個山頭莊園的他,這不過是間小巧的別邸。
 
看起來以復原最初的裝潢為目標翻修過,傢俱大概不是真品,但選物的風格確實與時代符合。每間房都有不存在於日本屋舍的西式壁爐。

D15.jpg

 

洋房前有個無人的小小看台,尋了個涼爽迎風的長椅坐下來,拿出預藏的麵包。
 
抬頭看到欄杆上貼著一張告示,說有一種叫做「トンビ」的猛禽看到你手上拿著飯糰就會俯衝而下把東西搶走,叫旅客小心這種強盜般的老鷹(驚?!)

D16.jpg

後來發現這個「トンビ」日本到處都是,尤其在長崎市街上方滿天飛。
 
一查之下「トンビ」就是基隆市市鳥:黑鳶。
 
我見過牠在基隆捕魚,也見過牠吃垃圾,倒是沒聽說牠搶人手上的飯糰,不然基隆夜市每天那麼多人邊走邊吃,怎麼都沒傳出災情?
 
為什麼偏偏長崎的黑鳶這麼黑?
大概是……沒事把可樂餅舉高高跟海景合照的遊客都站在恰好的海拔高度吧……

D17.jpg

 

從洋房的另一側,可以眺望長崎港,以及整修中的大浦天主堂。

D18.jpg

這一側看起來賞心悅目,我決定從這裡下山。

 

隨便走走就會出現一棟異國古蹟。

D19.jpg

 

教會的對面,緊跟著竟然是孔廟。
 
因為不想付門票,所以只有偷瞄這廟廷和屋頂,比華人街的陰森怪廟更接近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孔廟。

D20.jpg

 

「繃」地一聲又來到舊金山。

D21.jpg

 

一整排的樓房都是西式建築,
但一樓的店面卻是和式木質裝潢,
店面裡頭賣的卻是東坡肉真空包
……長崎你真的讓我好混亂啊!!!

D22.jpg

 

來到長崎港邊,有一棟顯眼的低調奢華建物。

D23.jpg

這是舊香港上海銀行長崎分行,目前除了本身的古蹟,還算是半個博物館,只不過我早已聽聞,裡頭展示的與字面上的香港啦、上海啦,這些和長崎有類似命運的租界無關,而是不知為何陳列了一些孫中山旅日的痕跡。

 

這棟建物對面的銅像上,有一張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面孔。

D24.jpg

 
看銅像的碑文是最近才立的,上頭用簡體字寫著: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始終有來自梅屋庄吉先生和夫人德子無私無償的巨大支持。」
 
中國人真的好喜歡使用「巨大」這個字眼,究竟是在潛意識裡擔心哪裡不夠大?
 
「在辛亥百年之際,為紀念中山先生與梅屋夫婦的深情厚誼和對中日友好的重大貢獻,謹將三人銅像贈予梅屋夫婦的家鄉––––與中國關係源遠流長的長崎縣,以此見證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祈願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1年10月。」
 
真是太中國了。
 
大膽推測這香港上海銀行內之所以放的是孫中山主題展,大概也是為了向中國示好而做的規劃。
 
 
 
長崎港灣一帶非常適合慢跑,還會經過一座豪華過頭的長崎縣美術館,美術館正下方竟然有一條運河是想怎樣。
D25.jpg
接著面對著長崎港灣的就是傳說中「出島」。這是江戶時代開放給外國商行進駐的園區,滿滿的都是和洋交織的商行,現在是最有氣氛的觀光景點之一。
在長崎,許多景點都是這樣擠在步行就能抵達的距離裡。但廢人我不但沒去,連打卡拍照都沒有,到底是幹什麼吃的?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3號】長崎水溝

 

住宅區一棟一棟實在不算漂亮的公寓之間,也會突然蹦出看起來很厲害的東西。

 

D26.jpg

 

我曾經過一條水溝。
 
雖然當時會停下腳步,就是因為覺得:哇,好漂亮的水溝。
 
但是毫不懷疑地認定它就是一條水溝。

D27.jpg

 

結果這裡竟然是江戶時代的長崎風景名勝,文人雅士們稱這裡是「鳴滝」(なるたき),就是潺潺作響的瀑布,還被列為「崎陽十二景」之一。還有不少和歌詩人為它寫過詩。
 
原來當時岸邊種滿了桃樹,桃花盛開之後,花瓣掉在水面順著河水沖散而下。
 
即使這塊被溪水切割成碎豆腐般的巨岩依然光彩奪目,桃樹林早已一棵都不剩,四面八方不是馬路就是水泥牆和公寓。
 
想不到背景一換,名勝變水溝。

D28.jpg

但想不到,
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水溝。

 
D29.jpg
這條不只是一條水溝,還是歷經原爆的長崎市內,極少數原貌原地保留的巨型(佔地和整座城市一樣大)古蹟––––長崎上下水道。
 
住宅寺廟大街小巷以至斜坡山路旁的溝渠,都能看到像這樣以三面石板或瓦片舖設而成的水道。這個設計主要是為了在水量少時集中底部,加快流速讓排水順暢不堵塞。
 
這個龐大又精細的工程始於明治十九年,由明治維新改郡縣制後的初代縣知事(縣長)日下義雄主導。
 
這條不起眼的水構旁立著一塊牌子,標題為為「建置長崎上下水道的舊會津藩士」。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他是「舊會津藩士」呢?
 
「會津藩」這個字眼,大概足以讓日本人發出誇張的『欸〜?』音效。
 
因為在江戶時代,會津藩是專任保衛將軍安危的「警察國」。尤其到了幕府末年,德川自家的貴族軍隊百年來坐享特權、領了十幾代的俸祿,可以說是腦滿腸肥、毫無戰力可言,面對當時的內憂外患,可以說是全靠會津藩士奮勇作戰。
 
一個生在幕末的會津藩士,表示他必須勢死抵抗明治政府來捍衛德川政權,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他的家族參與了每一場激烈戰爭,親弟弟更在會津戰敗後切腹,他一路隨著殘餘的幕府軍,直到箱館戰爭,最後被明治政府軍俘虜。
 
日本武士的忠義情節總是讓人霧裡看花。
 
有的人一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只以主君的願望為已任;
有的人即便意志與主君背道而馳,仍然就著先祖受封的恩德為其效命;
也有的人寧可冒著判國死罪說服上級甚至挾持主君政變,但就算最後政變失敗,切腹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眾望所歸。
 
雖然搞不懂日下義雄是哪一個,但在日本人的眼中,只要胸懷大志,不論歷史成敗都是英才。
尤其站在明治政府的立場,國家正當用人之際,動不動死一大半人這像話嗎?
 
因此不少當初替德川征戰的武士,就像他一樣,被明治天皇抓來之後又赦免並栽培成為能替新政府效力的官員。
 
等到他被送去歐洲各國留學一大圈回來後,接到他手中的燙手山芋,就是在明治十九年在日本造成十幾萬人喪命的霍亂菌(コレラ)。
 
身為長崎縣長的他,立刻設立了隔離病房與檢疫所,整治主要河川和以三面板材舖設成的下水道系統、開闢自來水用的水源地並且遍植櫻木來做水土保持、禁止土葬推行全面火葬化。
 
雖然這一系列龐大的工程直到他離任才完成,但是大幅提升了長崎的公眾衛生,讓長崎居民得以享有乾淨的飲用水,成功隔絕了造成霍亂菌擴散的糞便污染源。
 
一個曾經在沙場上和九州各藩拼個你死我活的會津藩士,幾十年後竟然被派來九州,救了整個長崎縣。
 
我隱隱約約好像看懂了造就今天的日本的一小部份歷史,那就是,他們從不搞「清算」這檔事。
 
從戰國時代開始,就算關東軍贏了,將軍也沒把關西軍滿門抄斬,只要願意輸誠,不但能繼續當藩主,還能原地不動地領俸祿,馬照跑、舞照跳。
 
大政奉還之後也是如此,雖然緊接著禁刀、廢除武士制度,但這些失業武士只要願意為新政府效力,國家花大把銀子把你送去留學、回來當官,再封你個伯爵子爵。是標準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回頭想想,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造就了整個國家90%是文盲農民。要是當初明治政府像中國人搞鬥爭一樣,把前朝遺臣和曾經得勢者全都往死裡鬥,整個日本讀過書識得字的八成全被拖出去斬了,誰來給長崎蓋上下水道、誰來把日本推向先進大國啊?

 


 

被群山「夾住」的長崎市區,其實很小,這麼小小一個地方又發生過太多事,每轉個彎就是一個景點。

所以太熱門的景點,不需要別人介紹,你自己走一走也會不小心走到。
 
反倒是有些地方,需要一點毅力才能抵達。
 
像是這座廢棄的莊園:

E01.jpg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4號】Siebold博物館
會來這裡是因為我爬山的時候經過一條叫做「Siebold大道」(シーボルト通り)的商店街,我就想說:這個西博德Siebold又是誰啊?
 
因為長崎市區觀光景點最常見的外國人名字,是Glover(グラバー),葛羅佛。他於幕末開港之後在長崎經營最大的商行,當年應該是長崎最有錢的貿易商,有錢到買下一整座山頭來蓋自己的豪宅莊園。現在長崎日本人必去的景點之一,就是這座莊園,一進去彷彿置身夢幻的歐洲國度或是迪士尼樂園,所以大受日本男女老幼的歡迎。
 
對比之下,同樣是居留長崎的歐洲人,西博德生前的住宅可以說是乏人問津。
 
然而大部份日本人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

 

E02.jpg

 

因為西博德是非常知名的醫生。抵日之後還因為幫一位大官醫好了病,特別獲准他不必受到外國人活動界限的箇制,可以在出島以外的地區為人看病。
 
雖然他看病沒有得到營利許可,不能收錢,但許多患者出於感激,致贈他物品或工藝品,這又促成他的另一個成就––––博物館學者。
 
他基於對植物學和民族學的興趣,一方面趁著自由遊走期間大量收集日本動植物標本,一方面也把這些獲得的禮品、器物分門別類,集結成冊。
 
日本公園和郊山步道都看得到的紫陽花(アジサイ),學名hydrangea otaksa,就是由他發表的。據說是以他的日本妻子楠本滝的小名Otaki命名。

E03.jpg

隨著他的醫術聲名遠播,更獲得支持在出島之外設立講習所,教授西方科學和醫學,許多後來的日本名醫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不過,西博德離開日本的場面,卻不太好看。
 
按照慣例當時的荷蘭商會必須定期向江戶幕府報到,身為荷蘭東印度軍隊醫師的西博德也跟隨前往,謁見了將軍。幾個月的行旅間,他也把握機會沿路收集一大堆日本動植物和文物,包括一份日本地圖。
 
他把這些行李運回出島時,被官兵發現了。
 
當時的法律嚴格規定,任何外國人不允許持有日本地圖,於是他被視為間諜,潛返出境。人們開始認為他憑著醫師的身份獲取日本人和當局的信任,實為替列強收集情資,而感到被西博德背叛。
 
究竟他取得這份地圖,是做為收藏研究,還是軍事用途,已不得而知。
 
歸國後的西博德也沒閒著,立刻把藏品拿出來開了一間日本博物館,相關研究也奠定了西方對於日本動植物學研究的基礎。
 
不過他也被禁止入境將近30年,直到日本開國之後,西博德終於再度有機會踏上「故土」,作為政策顧問受雇於幕府。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5號】興福寺

從我住的商圈往北走,有個叫做「寺町」的地方。
 
名符其實,舉頭望去前後左右,不是寺,就是蓋寺的公司。
 
最離譜的就是這棟……幼稚園了。
E04.jpg
到底憑什麼幼稚園可以蓋成這樣?唸完是會得道成仙是不是?!

 

我一般來說不近拍神像,但他的帽子實在太Fashion了,米蘭時裝季有朝必須從佛教中取材才是。
E05.jpg
在我從小到大看的民間宗教故事繪本裡,龍王除了天上飛、水裡游、法力無邊的「原形」之外,平常跟大家喝茶打牌時就會化成龍頭人身還穿龍袍的「人形」,但日本的龍王形象「人化」得更徹底,龍元素只集中在這頂帽子上。
 
這些佛像石塔是石材行的展示樣品。
 
長崎存在許多歷史悠久的石材行。雖然沒有興建城池,但一方面是為了在這多山之地舖砌石牆、舖石階、蓋寺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在水泥尚不普及的年代單單用石板手工打造出日本最先進、最完整的上下水道系統(請見上一集)。
 

F08.jpg

鍾馗。
跟我印象裡的也很不同啊。

 
寺町雖然整町都是寺,又有「龍馬之路」加持,但遊客卻離奇地稀疏。
 
我發現長崎這個因為歷史課本而讓大家都聽過的地方,意外地並不是太過熱門的觀光城市。大概因為地處偏遠,雖然有中國和韓國觀光客搭遊輪來玩,但走的不外乎是出島、唐人街、軍鑑島這些標配行程。
 
不過週末假日,倒是經常看到市區內的叮叮電車擠滿人臉都貼到玻璃上了。可見長崎真正吸引的客群,是放假出遊的日本國民。大概是因為來到長崎,又像到了荷蘭,又像到了中國,比起這兩國的實際距離,長崎地處再怎麼偏遠也算近的了。
 
 
這天的寺町,除了我以外,只有一對像遊客的老夫妻在散步
 
途經一座又一座華麗深邃的寺院,突然看到這座特別斑駁的門,讓我停了下來。

E06.jpg
這對老夫妻也停在門口,張望了一下,走上了階梯。
果然英雄所見略同,這座歷經滄桑的寺院,肯定來頭不小。
 
 
從正門進入後,雖然是一個收票景點,但一點俗態的氣氛也沒有,大概是因為實在沒什麼人,或者是這些建物隱隱散發出的威儀。
E07.jpg
沿著T型石舖面走到「大雄寶殿」,比剛剛看到的任何一座寺院正殿都小。
 
以它為中心,兩邊的建築完全沒有要對稱的意思,似乎在多個不同時空分別為了不同功能而逐一建置。

E08.jpg

這個石造升旗檯厲害了。想來是真品的可能性很大。

 

整個大雄寶殿都是真品寶物;
 
殿內正中央的釋迦摩尼像中,還被發現金屬製的五臟六俯和銅鏡。
 
根據指示牌上的描述,包括心臟、肺、肝、腎、脾、胃、大腸、小腸、膽囊、膀胱,以及只有中醫才有的「三焦」(在現代解剖學裡並無對應的實體,約略是指環繞在心包、腹腔、胸腔的血氣循環)……到底是可以多精密?!簡直可以拿來當保健室解剖學假人先生了。
 
這些器官一個一個被放置在金身體內像收納櫃一樣的格子裡,另外還有一面銅鏡,象徵著佛的「心智」。
 
據說,是最近才發現這銅像內部別有洞天,在此之前,全世界僅有11尊擁有內臟的佛像,全數位於中國境內。這尊不但是日本唯一一座,更是目前為止唯一除了臟器還配置銅鏡的佛像。
 
這麼說來,銅鏡原先並不是中國佛像的標配了。
 
這讓人聯想到,不少神社都會在內殿放置一面銅鏡,參拜者對著鏡子朝拜。這些鏡子便是所謂的「靈代」(たましろ),也就是注入神靈的聖器。或許在鑄像之時便受到日本神道教影響,才會將鏡子也放了進去也說不定。
 
可惜內殿禁止拍照,只好來看看殿外的寶物,也就是站在廊簷底下往上看。
 
E09.jpg
 
這個像是身在蛇腹中一般的拱形天花板,是由17世紀的中國工匠一手打造,在建築上的名稱叫做「黃檗天井」。
 
黃檗是一位唐代僧侶,他的流派在明朝時傳至日本,被稱為「黃檗宗」。而這座「興福寺」,竟然正是全日本第一座黃檗宗唐寺。


 

另外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構造,是寶殿兩側的「冰裂式組子圓窗」,看到這個花紋我才突然明白「冰」這個字的部首為什麼是撇兩撇。

E10.jpg

這個錯縱複雜的結構完全不靠一枚釘子,全是木工榫接而成,裡頭有好幾根長短不同的款式,必須一根一根削切組合,才能將它完美拼成明明不規則卻達成和諧的花式。
 
當初完工的年代,中國正流行將西方的玻璃材質融合在建築之中,因此這個窗花背後原本是一整片的玻璃;陽光照下,落在殿內的光線就如同天主教教堂的花窗玻璃般美麗。
 
可惜在長崎原爆時,大雄寶殿半倒,這些窗格全都飛到四面八方,玻璃也碎了一地,後來重新組建拼湊回來時,只能以木板當做基底來支撐。
 
可見初建時作工之精湛,原本是完全騰空在玻璃之前,這個技術竟然連現代的日本工匠都難以重現。
 
事實上,冰裂式技法,也是明朝當時最先進的建築裝飾工法,然而現存這麼大片又這麼精巧的,僅存於日本,反倒在中國難尋。

 

E11.jpg

 

這建廟有個時代背景,那就是幕府下達了基督教禁令。
 
當時一片風聲鶴唳,身在長崎港的中國人也被懷疑是基督教徒,於是大家趕緊地興建佛寺,以證明自己是佛教徒。
 
這就是為什麼長崎中心的寺町擠滿了十足道地的明代佛寺,而外圍則是一棟棟在明治時代解禁後才得以興建的教堂建築。
 
廟宇的設計到動工,當然也全都出自中國工匠之手。

 

 

另一個寺境內的國寶就是喝茶區前掛著的……魚板。
E12.jpg
不是煮火鍋用的魚板。
 
魚板的功用類似「木魚」(也真的是一隻木做的魚),也就是拿來敲打用的。
 
可以看到牠的肚子中間因為長年的敲打,已經凹了一個洞。

E13.jpg

 

據說它是日本遺留的明朝魚板之中最精巧的一尊。
 
根據考究,這雕的是一種叫做鱖魚(ケツギョ)的魚,生活在揚子江(江南一帶的長江流域),別名「花鯽」。
 
但我個人是沒辦法從外表辨識出牠能和世上任何一條活魚有親戚關係。

 

 

最有趣的就是側殿這棟與大雄寶殿風格迴異的建築,上面寫著「海天司命」,堂前一紅一綠兩大將軍。

E14.jpg 
不要懷疑,它就是媽祖廟。
 
不過這間媽祖廟當時稱為「菩薩堂」(ぼさどう),因為來到長崎的船員們,多稱媽祖為「船菩薩」(ふねぼさつ)。
 
這媽祖廟的裝飾雖然與我們認知中仍然有段距離,但比起假唐人街上的紙糊廟可以說是親切許多。標準的中國色調朱漆,底下的木窗格卻更接近日式建築。
 
寺院裡包著一座廟,也像極了日本神道佛教混雜的配置。
 
然而事實上,這座媽祖廟是整個寺院裡最古老的建物,創建於元和六年(1620)。
 
也就是說,最早來到長崎的中國人,刻不容緩地立馬蓋了一間媽祖廟,現在看到的寺廟正殿和內院才是後來的事。
 
當時的習俗,船員們只要停駐在長崎港,就得把船上的媽祖神像請下來放置到興福寺內的媽祖堂內,直到離港前再進回船上。
 
這麼一說來,我突然明白「遶境」這個習俗是怎麼出現在大甲和湄洲之間了。
 
 
 
 
媽祖廟的對面,是中國版多啦A夢任意門。

E15.jpg

因為它就這樣憑空立著一個門,走進門內和走出門外你都還是在寺院裡。
 
這個莫名其妙佇在院子裡哪兒都去不了的門,原本應該位在唐人街的某一戶人家裡。
 
話說,有史以來中國日本間的往來就一直很頻繁,直到1633年鎖國之後都還允許中國商船進入長崎港。但是或許正因中國獨攬自由滯留權,中國人不減反增;隨著中國人愈來愈多,在某種恐外心態下,幕府便下令搭建「唐人屋敷」,從此以後散居在長崎各地的中國人只能住在這個區域。
 
不過,接連數場大火,把這些集中隔離中國人用的「唐人屋敷」全都燒毀(俺也不曉得咱唐人屋敷怎就這麼容易起火,莫不是因為大家炒菜都嗆很多米酒?),幕府只好同意讓唐人自建屋宅。
 
而這個門,就是當年中國人自建物的一部份。大概很怕放著放著又引火自燃,所以移來寺院裡擺著。

E16.jpg
門板使用的木材是中國特有的廣葉杉,形式是純然的中國建築。朱紅的漆色,讓人想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只內外各有一扇雙開門,兩側還各有一扇窄門。
平常出入只開外門,再從側邊的窄門進來;只有開party請貴客來的時候,才把內門外門全打開來迎賓。
 
真是一座費盡心思打造的連體六扇門。
可以想像,平時是大院深鎖,隱密難窺。
 
當年滯留長崎的中國人,到底靠獨佔貿易賺了多少錢?

 

E17-1.jpg

 

原以為是側殿的地方,想不到又只是一個門。
 
這門同樣分成內外兩道,但兩側的圓窗分別是兩個小廳,比舊唐人屋敷門大了幾倍,顯然不是尋常人家用的。

 

 

原來這是「三江會所」的大門。
 
三江會,是江南、浙江、江西,三個地方出身的人來到長崎組成的同鄉會。
 
雙門敞開,現在看到裡頭是竹林旁充滿詩意的石桌椅。
 
事實上,除了這個大門,整個會所都在原爆時全毀。

E17.jpg

更有趣的是這個門檻了。
E18.jpg
仔細看看它是可以拆下來的,旁邊還放了一條一模一樣但還沒裝上去的門檻。
 
這是兩層卡榫式安裝,一層大約20公分,再加一層就能到40公分。
 
平常出入時,就像這樣把第二層搬起來擱在一旁。
 
不出入時,就得把第二層給安上,把門檻加高。
 
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唐人習慣在空地上放牧豬,為了避免別人家的豬跑進三江會所裡,就得做個豬翻不過的柵欄來防衛。
 
……我好像突然明白為什麼日本人要把你們這些人關在同個社區裡住了。
 
 
 
和大門共構的,還有一個小小的房間。
 
……一進門就看到裡頭放了個不得了的東西。

E19.jpg 

裡頭是空的,可能這位居民正忙著在外頭「走跳」(抖)。
 
這個興福寺跟當時旅居長崎的中國社群,關係之緊密,從這會所可見一班。
 
歷代的興福寺住持,不光是掌管廟務,還得負責造橋舖路、琴旗書畫,還把菜豆(インゲン豆)這個歐洲人帶到中國的平價蛋白質來源引薦給日本農民種植。
 
寺中還得常年包管「駐寺藝術家」,也就是替中國居民打造棺材的工匠。
 
解說牌上說,那個年代中國人有個習俗,就是雖然還沒有要死,沒事就提早先打一副棺材立在家裡,有不老長壽的意涵
 
既然對棺材的需求多到需要長駐棺材師傅,可見當時打算一輩子在長崎安身立命的中國人有多少。
 
加上江戶時期日本的土葬習俗是「坐葬」,棺材的形狀是用來讓一個人盤腿坐在裡面用的,不符合中國人躺著「寢葬」的需求。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
中國人的棺材,果然還是得交給中國人打。
 
 
E20.jpg
 
後面的拉門估計是會館的殘骸,每一扇瓶子裡刻的花都不同,精雕細琢,漆色輝煌。
E21.jpg 
這些江戶時期真真實實用過的明朝古物,就這樣像雜物般堆進這座倉庫裡。
 
 
其他還有轎子,以及用來搬嫁妝用的「扛箱」,上頭寫著「三江會館」,意思是用來借給大家輪流娶媳婦用的。

婚禮道具租賃服務,原來是明朝就有的共享經濟。

E22.jpg

石舖面走道的盡頭,又是一棟讓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築
 
大門像是日式佛寺,裡面的小亭卻像是日本山頂上的小神社

E23.jpg

 

結果門樑上的匾額上寫的,雖然四個字沒一個和我們現在用的一樣,但明朗朗地竟是「萬仞宮牆」。
E24.jpg
原來是座孔廟來著!!!
 
不過丈為十尺、仞為八尺,你這宮牆還不到5公尺也叫萬仞宮牆啊?
 
雖然裡外不像,但右上角倒是沒忘本地知道要以清國年號紀元。

E25.jpg

內殿再窄也得寫個「萬世師表」。

E26.jpg

在日本看到這麼應該出現在台南孔廟的東西,還真是有點超現實。
 
碑文全是楷體繁中,除了沒有標點符號之外意思還算白話,說是為了宣揚孔子禮教,又說兩國素稱「同父之邦」,意思大概是不分清日,人人都尊崇儒家思想這件事。署名的還是「內閣侍讀」,可見不光是中國人民集資建廟這麼單純,而是由清朝官方出面主導。
 
也就是說,這碑就和長崎港邊的孫中山像一樣,是一塊以外交為目的餽贈的紀念品。
 
不同的是,一個談教化,一個談感激。光緒三年的這塊,明顯充滿了優越與施捨感,畢竟是還沒打過甲午戰爭,誰大哥還不知道呢。


 

離開長崎前,林決定跟我一起去逛街。
 
雖然我準備去的地方她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大概是因為捨不得我即將離開吧(自己講)。
 
在路上看到一隻可疑的動物,雖然想拍照但又不敢明目張膽地拍別人的寵物。所以冷靜林叫我假裝拍她。

F01.jpg

啊,可惡,轉頭了!

再來一次!

F02.jpg

 

和林一起經過了一間舊書店,雖然原本要趕著在5:00前去看龜山社中紀念館的,但兩個都是二手書控所以忍不住想進去看看。

F03.jpg

 

發現不少厲害的書。
 
日本殖民地:台灣史。要不是行李裝不下我就買了。

F04.jpg
旁邊的專題還有「南洋群島:委任統治二十六年記錄」。
 
咦?台灣是送的我知道,但南洋群島是誰委任給你的啊?

 

 

走進店裡還有許多以議題領域分類的書架,包括長崎原爆的各種書籍。但是最讓我們驚訝的是門口這一整櫃二戰期間「大日本帝國」野心下各地遭遇的歷史記錄,包括滿州國、七七事變、南京事件、太平洋戰爭、沖繩戰爭,以及韓國和亞洲各地的慰安婦。
F05.jpg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由日本人撰寫的慰安婦記錄,就像聽到「慰安婦」這三個字從日本人口中說出來一樣驚奇。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女性。
 
稍微翻閱了一下,大部份的內容是慰安婦親身口述和訪談,包括了每一天必須面對多少數量的軍人,從早上到晚上,幾點到幾點是上校級軍官、幾點到幾點是士兵…等等,毫無修飾地陳述慰安婦當時的經歷。

 


我指著這間店跟林說:「就是這家!就是它說可以邊走邊吃的!」
 

F06.jpg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和台灣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日本人買小吃點心什麼的,只要沒有座位就一定會站在街角吃完再走,但台灣人就算有座位也寧可買了邊走邊吃,而且小至雞蛋糕蔥油餅,大至炒麵豬血湯全都可以拿著邊走邊吃,可以說是一個以邊走邊吃聞名國際的邊走邊吃國。
 
但是我在這間位於寧靜的寺町的小餅店看到這張紙寫著:「麻花捲,敬請邊走邊吃」,一時興奮之下我就買了!
 
原來是除了大包的麻花捲以外,也有一根一根零賣,給有點嘴纏的路人們。
 
至於味道如何呢?不算很甜,但非常硬,連老闆娘都會在你買之前提醒你:「這個很硬喔!」
 
在這裡被稱為「よりより」或是「唐人捲」,雖然說是中國來的,我們吃的麻花捲才沒有這麼硬勒。

F07-1.jpg

 

我被甜食林傳染了動不動就想吃甜食的病,所以選了一個看起來像月餅的東西。
 
結果吃起來……還真的就是月餅。原來這間店裡的所有糕餅全都是中國來的「唐菓子」。

F07-2.jpg

透過透明的窗戶可以看到剛出爐的東西,長得也像蛋黃酥。

F07.jpg

櫃台還有長崎各個景點造型的口砂香(こうさこ),質地像是拜拜用的長方形糕仔。

原來這也是長崎古早時的中國移民帶來的甜心,說不定就是拜拜用的糕仔。

 


 

 

【沒人要去的冷門景點6號】風頭公園、龜山社中

F09.jpg

終於走到寺町的「坂本龍馬の道」,寫著這個名字的路在日本還真不少,因為只要坂本龍馬走過的路,哪怕只走了一次,都會冠上這個名字(島原一番街他就只走了 一次)。
 
說實在話坂本龍馬短暫的人生中有一半都在日本東南西北奔走,根本四海為家,這樣算下來真是沒完沒了。
 
不過長崎寺町這一條,和別條坂本龍馬の道有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他真的走了很多次。

居民似乎也引以為傲,手工製作了十幾塊Q版龍馬紙黏土路標,沿路綁在欄杆上,告訴你真的沒走錯,這平房間錯綜複雜的階梯路真的就是龍馬巷。
F10.jpg
每一塊路標上還有不同的題字:
「在巨大的希望中燃燒我投往世界的夢想吧!」

雖然有點意義不明,不太確定龍馬生前究竟有沒有講過這些彷彿邪教教主會說的話。

不過,企圖在幾千年未曾被推翻過的封建社會裡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自由民主國家,或許也需要一點邪教般的力量吧。

 

F11.jpg

 

連社區的可燃垃圾集中處都有龍馬代言,由促使日本現代化的傳奇人物用土佐腔告訴你不要亂丟垃圾。

最可愛的是斜坡叉路口的小龍馬。

F12.jpg

全身都是肌肉,讓人家忍不住想跟他合照,還不知不覺摸著小小龍馬。
 
林林問我說:「為什麼會對龍馬有興趣啊?」
 
「因為我來日本前看了司馬遼太郎寫的《龍馬傳》。明明是歷史小說,但劇情卻像海賊王一樣。裡面描寫的龍馬,性格幾乎就等於是魯夫。又愛吃又愛喝酒又愛抓著人唱歌,常常幹一些蠢事,但身邊總是能引來一堆願意為他賣命的高手;平常明明不正經,偶爾卻會突然說出一些超出世俗的洞察,讓人覺得他高深莫測。
 
「我看的時候一直覺得,究竟是因為日本人崇拜這種性格的英雄所以龍馬和魯夫都被刻畫成這樣,還是因為真實的龍馬就是這種性格,所以日本人才愛上這個套路的。」簡單來說,究竟是魯夫學龍馬,還是龍馬學魯夫,這個問題已不可考。但我寧可相信這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像魯夫那樣不可思議的男人,全日本的人民或許也是這麼想的。
 
 
接下來這位不是龍馬了。
F13.jpg
他是池內藏太,是來自龍馬家鄉的年輕人,果決而勇氣十足。在動盪的時代東奔西跑,比誰都忙。
 
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武市半平太的勤王黨搞政變、緊接著脫藩加入天誅組、長州出師攻打京都時他一個土佐小毛孩還跑去當長州人的指揮官。
 
武市入獄切腹、勤王黨全數斬首、天誅組破亡、蛤御門之變長州軍最終也落敗。
 
每一場必死無疑的仗他都在,卻總是大難不死地從遍野橫屍中站起來,立刻趕往下一個戰局。
 
最後在龍馬促成薩長聯盟時,他也跑回來加入時勢中最活躍的龜山社中。想不到討伐幕府的時機漸漸成熟之際,本該在歷史舞台上幹出一番大事業的青年,卻在這個時候在一場暴風雨中,葬身海底。
 
龍馬聽聞他的死訊,自責不已。一個好幾次從歷史抗戰中死裡逃生的人,若不是自己把他拉來組織艦隊,又怎麼會平白沉船喪命?沒有死在維新大業的戰場上,這個死法,實在配不上他的雄心壯志。
 
這間鐵皮屋的轉角,由他舉著牌子,向來人指明全日本第一間股份有限公司「龜山社中」的成立處,以及開創它的坂本龍馬所在位置。
 
我想,他也絕對是最清楚這些方位的人。
因為,每一個即將扭轉日本未來的時刻,他總是能即時趕到現場、加入革命者的行列。

 


 

這條路之上,就是坂本龍馬創立日本最早的「公司」:「龜山社中」。
 
這間公司的Business Model是透過海外貿易賺取價差來牟利,也就是在上海(當時為英美租界)和長崎之間、長崎和關東之間運行船隻,滿載國外軍火銷給日本各藩國、滿載日本織品茶葉工藝品銷給外國。
 
這件事當時在全世界來說,早已不稀奇。兩百年多前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做、鄭成功顏思齊也在做。這些人同時具備貿易商與海軍(或海賊)的身份,橫行於印度洋與太平洋。
 
不過,龍馬搞貿易有一個藏在背後的目的,就是賺取龐大利潤、買進蒸汽船、成立艦隊,然後以強可敵國的武力推翻幕府!!!
 
推翻幕府以後,他甚至不打算當將軍、不打算當國父、不打算當官,只想航行全世界,成為海賊王!!!
F13-1.jpg
沿著這穿梭於山腰的小徑,可以看到象徵為這航海之夢奔波的超大雙「龍馬穿的靴子」。
 
龍馬提倡在航行技術和國家體制上的西化,還逼自己手下的大副穿上當時對武士來說有點難為情的西洋水手服,然而他本人這一輩子都穿著破舊的傳統棉衣棉褲,唯獨航行時熱愛把腳下的草鞋,換成西式軍靴。
 
這種時尚穿搭品味真是令人無法招架。

F13-2.jpg

現代日本的命運就在掌握著這只舵的雙手裡展開了。
 
 
看起來雖然很帥,但其實現場要拍這張照片就得站在……

F13-3.jpg

龍馬的靴子裡。


好我現在知道為什麼要做這麼不成比例地大雙了。

F13-4.jpg

理所當然我們一路吃吃喝喝逛書店的後果就是爬到山上時紀念館也關門了。不過身為毫無觀光熱忱的廢人的我們絲毫不在意又錯失了一個景點,這整間房子也是後來砍掉重蓋的,反正裡面也都是複製品啊,無所謂啦,誰在乎啊(到底是可以多消極啊?!)

F13-5.jpg

反正不能幹嘛那就在門口拍張照,象徵走過龍馬人生的里程碑好了。

 

 


再往上走,好不容易穿過擁擠的平房,接下來迎接你的,是一望無際的墓仔坡。
F14.jpg
不要懷疑,沒走錯路,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路,因為龍馬像的四面八方都是墓仔坡,可謂是風水寶地。而接下來的龍馬小徑,就是平常人們掃墓的通道。

終於抵達了跩不拉機龍馬像。

F15.jpg

鑄像的臉部特徵主要來自天下知曉的那張龍馬寫真照,但肌肉結實許多。雖然銅像本身不是太大,但比例上完美刻畫了日本人心目中龍馬氣勢逼人的彪形大漢形象。

 

 

龍馬瞇著近視眼遙望的方向,就是長崎港灣。
F16.jpg
在司馬遼太郎的小說中,當他這輩子第一次看到宛若異國般的長崎時,站在甲板上向他身邊的小弟陸奧光宗說:「長崎是我的希望。這裡終將成為扭轉日本局勢的立足點。」
 
(長崎はわしの希望じゃ。やがては日本回天の足場になる。)

 

 

太陽西下,得趕快穿越這整個山坡的墓仔坡。
F17.jpg
但旁邊有塊指示牌寫著「唐通事の林・官梅家の墓」。
 
似乎這一帶葬著不少有頭有臉的人物,這樣想起來,不曉得為什麼就不覺得太害怕了。
 
可能因為覺得他們才不屑像其他孤魂野鬼幹些偷雞摸狗的事(?)

 

另外一邊還有一塊冗長的墓誌銘,說的是日本第一位攝影師「上野彥馬」。
F18.jpg
他開的日本第一間照像館在長崎誕生,還為當時許多名人拍照,包括坂本龍馬、高杉晋作等。因為有他,才能留下江戶末年珍貴的人像,讓我們有機會親眼看見這些英雄豪傑長什麼樣。
 
歷史的風雲落幕之後,他也沒閒著,開始研究拍星星,留下了「日本第一次天體攝影」。
 
緊接著西南戰爭暴發,他又跑去戰場上,留下了「日本第一次戰地攝影」。
 
啊他就是「日本第一位攝影師」咩!當然是拍什麼都會變成「日本第一次」。

 

 

 

 

 

在一座一座家墓之間,還有一塊顯彰碑,上面刻著三個名字:

F19.jpg
 
「楠木瀧」
 
就是前面提到因間諜罪遭遣返的名醫,西博德,的妻子。
實際上她是在花街與西博德相遇的。
長崎花街是江戶時代風花雪月的名所,不少外國人來日本定居後娶的都是花街裡的女孩。其實也不難想像,除了花街,實在沒別的地方能讓老外認識日本妹紙了。
 
相對的,就像《仁醫》裡的花魁野風一樣,身為一個歡場女子,就算能找到一個富人大官替自己贖身,也終究是深宮內院裡小妾的命;反倒是嫁給當時來到日本闖蕩的商人或軍官,說不準還能作個爵士夫人。
只可惜瀧的命運多舛,剛為西博德生下的女兒還未滿2歲,他就被潛送出境。
 
 
「楠木イネ」
 
就是西博德和瀧的女兒,後來成為日本第一位女醫師。她的故事就像《仁醫》裡面綾瀨遙演的的橘咲一樣,從小混在一群醫生堆裡。
雖然她的父親是西博德,這卻不能算是讓她成為醫師的直接原因,畢竟自幼就被迫和他分離,連見上一面的機會都沒有。
幸好西博德的學生將她撫養長大,教給她父親的醫術,還讓她學會了荷蘭語,才能接觸更多西方先進科學。
 
 
「二宮敬作」
 
西博德的學生。
在西博德被潛送出境時,曾經托付他代為照顧年幼的女兒,然而受到西博德間諜罪的牽連,他也入獄連坐,流放異地,等到終於回鄉安頓下來,便立刻把楠木イネ找回來,將她養大成人,並且栽培成日本第一位女醫師。30年後西博德重返日本,看到二宮一直養育自己的女兒,還讓她開設婦產科診所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不禁痛哭流涕。
 
這個顯彰碑所「顯」的,似乎不是對於國家社稷有什麼革命性的貢獻。值得後人傳世的,大概是他們不向命運屈服的意志力。

F20.jpg

居民們很怕地藏王菩薩們著涼。

 

 

如龜殼般的巨岩山頂上,正在跑跳玩耍的孩子。

F21.jpg

抵達風頭公園景觀台,已經有兩個人架好相機在等待夕陽。
 
其實我已經來過一次了,但沒有看夕陽就匆匆離開,原因是風頭公園的南側出口全部都是墓仔坡,長崎身為江戶日本唯一的港口加上二戰冤魂太多俗辣我實在不敢自己一個人摸黑走下山。
 
但這次有冷靜林在身邊,所以很安心地等到夕陽才回家。

F22.jpg


 

在長崎浪費人生的第二晚就見識到傳說中的長崎夜景了。
收到一群碰巧住在同一個旅舍很愛裝熟但其實他們彼此也聊不來的大叔們的邀約,
說今晚要去長崎最知名的人氣觀景台看夕陽兼夜景。
 
陣容包括愛講冷笑話的英格蘭大叔,沒有幽默感的荷蘭大叔,比起西班牙人更像日本人的小弟弟,以及國籍爭議難以名狀的台灣代表我與卡羅群島琺小姐。
 

 

H01.jpg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在我們過馬路時,背後傳來「碰」地一聲。回頭看到有個路人阿伯突然撲倒在地,雙手連扶都來不及扶,等於是直接用臉去跟人行道的石磚地板high five。
 
當時走在他旁邊的英國大叔,瞄了一眼倒在地上掙扎著想起身的阿伯,然後立刻跨了一步遠離他,臉上的表情顯示『不是我弄的,跟我沒關係喔』。
 
我還來不及想太多,立刻闖紅燈穿越計程車回到對面馬路把阿伯扶起來,用我當時唯一會說的一句日文問他:「大丈夫ですか?」
 
阿伯起來之後一邊顫抖,一邊發出「啊、啊」的聲音,血從他鼻子流了出來。一個路過的日本女生靠過來說:「啊!流鼻血了喔!」
 
對面的交通警察等綠燈後跟在我後面抵達,問阿伯說:「有沒有哪裡受傷?需不需要叫救護車?」
 
接下來的內容我聽不懂了,所以就交給警察,走回等車中的大叔行列。
 
英格蘭大叔正忙著跟大家解釋:「我之所以不幫他,是因為他看起來好像喝醉的樣子,加上我們在語言上容易誤解,你知道,不曉得會不會幫了忙反而惹上麻煩,如果不是這樣我也想說應該幫忙……」
 
 
我假裝在看旁邊,一句話都沒說。
 
但接下來不管在交誼廳的廚房煮什麼好料,都跳過他不問要不要吃。
 
#我就是小鼻子小眼睛
#這個五官叫做漢人基因

 

原本我對於觀景台和付費夜景沒太大興趣。

但是登上這個360度展望台的瞬間,立刻就明白了阿白為什麼會說長崎的夜景很厲害。

H02.jpg

這180度是整個包圍在好幾座山丘之間的長崎市區和港灣;

另外180度就是峽角和海面上的夕陽。

H03.jpg

只要跨越這片大海,就可以抵達上海、濟州島,甚至台灣。

 

太陽西下之後,長崎市區的方向露出一枚血紅色的月亮。

H04.jpg

歐洲大叔們全都嗨翻了。

「哇噻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景象!這太瘋狂了,對不對?」

「太酷了!我們超幸運的!!!」

接下來大叔們又花了兩個小時拍照。

琺小姐開始無聊,躲在角落抽煙。

我走過去躲風,她說:「為什麼月亮會紅紅的啊?」

「可能是因為從北京飄來的PM10。」

她大笑。因為這個大叔們視為絕世美景的一刻被我說得一文不值。

她突然聊到自己高中畢業後在日本混了半年,以為只要多多嘗試不同工作,有一天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她現在卻越來越迷惘。

我說我大學畢業時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後來是google到某個「如果有一天中樂透了這輩子要幹嘛」心理測驗才決定的。

原來身為教育體系受到全球推崇的北歐人,也會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幹嘛。

但我還是羨慕她。

至少她們的國家沒有規定,你幾歲就該做什麼事,沒跟上別人的進度就叫做留級生、重考生,超過35歲連面試個新工作都沒機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進程,就像每個嬰兒成長的速度都不同一樣。

 


這天,我只安排了一個行程,那就是去逛長崎市立圖書館。
 
這個館沒有什麼參觀亮點,不像高雄市立圖書館那樣的光彩奪目,純粹就是我想去泡一天圖書館。
 
所以這個行程不用跟。

Z01.jpg

我隨手翻看第一眼看到的登山書,竟然是以串起北九州各大郊山的長征之旅為主軸。雖然不是什麼百岳名山,但這種翻山越嶺造訪山谷間的名勝、農村、小鎮的行程實在很吸引我。

雖然我這次帶的全套裝備都是用來騎腳踏車的,下一次再來九州,一定會想試試看這個大縱走。 
Z02.jpg

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桌上,意外地發現,在日本,不只是連鎖書局會刻意把當地的觀光景點、歷史、地理、文學和攝影集擺在一進門最吸引人的展示架上;
不只是二手書店會把與當地最緊密的事件調察著作擺在門口,連公立圖書館都整理了一整排與在地有關的書藉,分門別類地擺在迎面頭一排書架上。
 
圖書館明明是一個只有在地人會來的地方,既然與觀光客無關,那就是希望藉此讓一個地區的人們輕易讀到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作品。
 
就像薩摩人一輩子吃地瓜,仍然以地瓜為榮一樣;不只是品嚐當地的食物,透過這些當地的歷史、小說、藝術、登山書籍,更讓人們能以身為一個地方的人為榮。

 

圖書館和google最大的差異就是google沒辦法用「逛」的。

一本書之所以會在書架上,不需要你在搜尋引擎召喚他。只需要有人研究、有人好奇,書就會在那裡。

它們是眾人努力的匯集,也代表著每一個人的思想組合而成的「文化」。

你必須要先有個念頭,才能在google上找到資訊,但你不需要任何預知,就可以在圖書館裡遇見未曾想過的靈感。

就像我找到這張地圖。

Z03.jpg

我想我知道,離開長崎之後,下一站該去哪裡了。


想不到,我直到離開之後才發現自己有多喜歡長崎。
 
明明是江戶時代對外開放的唯一港口,然而海灣和山脈又讓這個地方與其餘的日本隔絕。
 
現在,這個兼具市區的便利與郊區的愜意的小盆地裡,擠著密密麻麻充滿個性的小店,有的是祖傳三代的老字號,有的是獨具風格的文青店。因為有這麼多元的他們一起經營這個宜居的小鎮,雖然十步一景點,但是沒有可怕的觀光人潮,只有處處可見當年閒晃來閒晃去的長崎人生活樣貌。

 

記得剛來長崎的晚上,是長崎燈會的最高潮。
從各大商店街到新地橋一帶的水面上都張燈結彩。

Z04.jpg

離開長崎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又再一次經過新地橋。
 
不管是水面還是這座城市,平靜地一點風都沒有。
 
長崎燈會清場工程的效率,就像百年前這個小鎮上的風起雲湧,也是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

Z05.jpg

arrow
arrow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