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1月26號晚上6點49分抵達布達佩斯,當我看見它第一眼,呼吸到第一口空氣時,整個城市籠罩在一陣大霧之中,昏黃的燈光在迷霧的沖刷之下將蓋勒堤火車站染成橘色。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思樂冰的味道,但是以零下兩度毫無市場的情況下,火車站有人賣思樂冰的機率微乎其微,發出味道的應該是其他東西,後來也嗅到一次,但是在離開之前都沒能讓我找出它是什麼。

  

我所住的青年旅舍11th Hour Cinema(劇院第十一個小時,非常長的名字)是一棟舊式建築,它的大門是屬於高兩個我疊起來搆不到、重兩隻手推不開、19世紀以後就沒人在用的那種,雖然和校齡六百年的布拉格查理大學的學院大門相似,但是出現在小巷子裡的民房中,更加讓我覺得興奮莫名。房間和廁所的舊木門則是吱呀作響,由於我覺得它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又更加興奮地開呀關的讓它吱吱呀呀。 

更厲害的是旅舍所在的街名,Magyar(馬扎兒),匈牙利人對自己民族的稱呼,由此我便大膽推測,雖然它現在是一條連地圖上都很難發現的小巷,但是過去非常有可能是佩斯地區開拓時最早期建設的大街之一。 

開始發揮了。 
一個人出去玩的問題就是會忙著放屁而不忙著踩點。意思是我不會太積極地走遍重要景點拍照發文,而是對著一顆石頭或一塊街牌發呆然後產生很多心得打上來充當遊記。最大的症狀就是認真介紹的比率低於15%,其他時間都用來講不著邊際和毫無根據的假想情節。 
其實後來想一想我對旅舍讚譽有加還花大筆篇幅介紹它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每個房間裡有自己的冰箱,這和在宿舍裡必須把東西掛在窗外的那種原始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光是每天早上都能喝到一大瓶新鮮牛奶(在布拉格只能喝保久乳,因為牛奶放窗外會結冰)就讓我龍心大悅、準時大便。 

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由兩大區域組成,西稱「布達(Buda)」,東名「佩斯(Pest)」,由中間的多瑙河隔開。
在火車上讀到這句話時,我笑了。 
西稱八里,東名淡水,就叫它八里淡水。
  
【連接布達與佩斯的主要幹道之一:鎖鏈橋】
  
【基座很有戲的雕像,掛了個情感膨派的女人】 



【露營用具店】


次日我吃了本次旅行最貴、也是唯一在餐廳吃的一餐:牛肉麵。說是牛肉就真的是很老實的牛肉,除了牛肉之外沒有偷偷混進別的東西像是馬齡薯之類的來充場面。  
副食是爆米花形狀的義大利麵,用奶油炒過,是我這個其實沒有很愛吃義大利麵的人目前吃到最讓我驚訝的麵,因為它的口感非常接近山東麵店吃到的刀削麵。牛肉則是不帶筋的瘦肉,非常入味但十分難嚼,不太適合老人家。 

回到前面提過的Magyar(馬扎兒),關於它的事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我所住的那條街名,其次是超市裡標明Magyar的國產鮮乳非常濃郁順口且齒頰流香,再來就是從我第一天的行程:民族博物館(Néprajzi Mázeum/Ethnographic Museum)。
  
這個博物館的奇妙之處就是它基本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博物館,在旅客服務中心的簡介上寫著是由前最高法院改建而成,但事實上,我不知道它改建了什麼,基本上它到現在看起來仍然是個法院。
  
【長相仍然是法院的民俗博物館】 

買票的地方是從某個邊邊角角的樓梯下去,而且完全沒有寫著「售票口」或是「票價」之類的東西,我問到的價格是學生票300HF,攝影票500HF(意思是你想帶相機進去拍照就要加500元),但是感覺比較像是那個阿姨隨口喊喊的價格,一邊還一直重複”You want to take a picture! Beautiful building!”搞得我非買攝影票進場不可,非常懂得推銷的一位售票阿姨。 
總之一共800HF,折合台幣也是110左右,算是十分合理的博物館票價。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拿了票就開始陷入鬼打牆,因為這一點都不像是哪裡有展覽的地方,而且完全沒有人查票,我就這樣一個人在法院裡亂闖,到處拍照也沒人來看我的攝影票。 
我估計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裡設置了非常嚴密的監視網,一路跟拍我所以中控明白我有買票而且沒有在哪裡裝炸彈,二是這裡的票是自由心證,進來有付錢當你做善事,沒付錢就「涮涮去」。不過結果似乎是所有工作人員都在一樓忙著布置某個像國際會議的會場,當天路邊也掛著一整排寫著「eu」的布條,然後四點鐘就提早把我趕出去了。
  


撇開莫名的程序不談,在終於找到展館之後,這裡的確是保留了豐富館藏的文化資源中心,雖然空間不大,不過從民俗服飾、生活、工具、裝飾到習俗,不但陳列自古以來的切身用品更有詳盡的文字說明,也介紹了馬扎兒人從遊牧到都會的發展過程,以及所有參與其中並互相影響的其他文化。  
【馬扎兒傳統服飾】
  
【逗趣的養蜂桶】

 匈牙利人的祖先,馬扎兒人是從亞洲遷徙至此的遊牧民族,和當地的歐洲人混居融合,到現在基本上就是不太白的白人,看不出亞洲人的痕跡了。 
 
 

【馬扎兒傳統傢俱 之 好想要】 

馬扎兒人最著名的工藝是刺繡以及製陶,最早都是家庭式的,每戶人家都會自己製作織品,並且各自擁有專門烤製陶器的磚窯。 
 
陶瓷的樣式隨著用途有不同的分別,婚喪喜慶的宴客都有獨特規格和花紋的餐具。也有人立起一塊簡單的板子代人製陶。 
 

【一般家庭都會備有各式各樣的陶瓷】

  

到這片土地定居之後,各個聚落逐漸發展成農村的形態,後期,數個農村之間便有一個作為交易中心的市集,也就是現在都市的前身。為了方便在市集內工作,人們便將穿著簡化,並且尋求低成本,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如同制服一般的量產服裝。
  
 
【市集裡的帽子攤販 之 款飾的選擇性不大哪…】

 博物館將文獻和文物都作了非常詳細的分類,除了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之外的子目錄之下還有專屬童玩的展區。和許多其他文化一樣,馬扎兒小孩的玩具是從模仿大人開始,就如同遊牧民族版的扮家家酒,從迷你的鍋碗瓢盆、竹編或木製的玩偶,到小戰士們的武器;一般人家的孩子會自己製作玩具,有錢人家則會向工匠購買。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一台:
  
【手掌大的玩具紡織機】雖然說也是模仿大人的生活,但是有這種玩具也太酷了吧。而且看它的齒輪和推片構造,好像還真有那麼一回事。 
 
【盛裝打扮在「學站椅」裡的女童】


 館內也展出了許多匈牙利農村生活的照片,讓我好奇的是,他們似乎很習慣在用餐的時候共吃同一個鍋子裡的食物,沒有分開使用餐具。不過根據我的經驗,這種吃法吃起來的食物是最美味的,因為飯是有人搶的香。
  
【婚禮上的人們】
  
【家庭晚餐】


 一個人一鍋的還一副跩不拉機的臉。
  
 
【傳統婚禮】
由於馬扎兒人在匈牙利建國後不久,第一位天主教國王聖史蒂芬(Szent István)即上任,於西元一○○○年受教宗加冕,因此長久以來便信奉天主教,過的節日和婚禮自然而然不是什麼意想不到的喝羊血儀式(中國人想像中的遊牧民族),而是同樣由神父主持,親友見證,只不過新人穿著馬扎兒傳統婚禮服飾,教堂內部的陳設也是充滿馬扎兒風情。
  
【復活節彩蛋】
  
【喪禮用的布條】 

在喪禮的展區中,有一個特別放置幼童葬禮的櫥窗。因為早期嬰孩夭折的機率非常高,因此也有其特殊的陪葬品和儀式。當家中有幼年去逝,馬扎兒人在習俗上也不會將它看成惡耗。
  
【嬰孩的木棺】
  
【葬禮用的嬰孩衣帽】 







第二天的天氣好得讓我想感謝老天讓我活在這世上,於是我起了個大早去爬山,爬城堡山。 
 
首先搭了電車到城堡要塞(Citadella)的山腳下,然後就一股作氣地爬到解放紀念碑,也就是一到布達佩斯每次抬頭都一直看到的、多瑙河對岸山頂的女神像。 爬它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不知怎麼地就爬了,本來是只想去老布達城堡的,不過想說先去看女神再走過去也無妨。 

“Walk to there? Sure, if you wanna freeze your ass off.” (走過去?可以啊,妳想要屁股凍僵的話就可以。) 

這是旅舍櫃台的龐克姐姐給我的答案。因為基本上從城堡要塞走到城堡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

 的確,他們在地圖上是緊緊相依的,不過地圖只有2D,實際上他們分別在兩座山頭上,也就是我說,我必須一早上山、爬到頂、然後下山、然後再上山爬到頂,才能滿足這樣的行程。 一般應該會搭連接兩座山腳的18號電車,然後再轉小巴上山吧。


 不過我還是走過去了,因為我爽。

  
【城堡要塞入口前抱著模型站在披了棉被的馬前面發呆的男子雕像】 

雖然還是要提醒想去的人:是有交通工具的,不用簸輪。但是往城堡要塞的山路上鳥瞰布達佩斯的景色,一點也不輸城堡山的瞭望台。 
 

【從山坡上看多瑙河與自由橋(Szabadsag hid)】 

頂端的紀念碑比我想像上巨大,據說碑本身是為了紀念攝政王Miklos Morthy在戰場失蹤的兒子而建的。1945年這個全布達佩斯都看得到的山頂上,樹立起這三座雕像,紀念蘇聯軍隊在納粹撤退。
  

中間碑頂是一個高舉棕櫚葉的壯碩東歐女人(說起來跟前面拍的【基座很有戲的雕像,掛了個情感膨派的女人】拿著一樣的葉子呀),兩側則分別是舉著火炬以及與怪物作戰的男人,象徵著光明的到來,以及戰勝邪惡勢力。 
 
 

再來歷經了繞來繞去之苦爬上了城堡山,也就是老布達皇宮所在的山丘。《待續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生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