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是指什麼樣的味道呢?
對不同人來說,答案都不一樣吧?
光是台灣一個小小的島上,可能就有上萬種不同定義的家鄉味。
但是無論如何,肯定是讓吃的人覺得最熟悉的味道,才有資格被稱做「家鄉的味道」。
然而在這間台北市中山區樸實低調的巷弄小餐廳裡,被稱作「家鄉」的,反而可能是令我最陌生的味道。
用新鮮食物無味精做出料理、盡量使用當地當季、台灣本土直接跟農場進貨的食材,大致上就是「好好吃一頓」計劃的基本要求。
但是狐狸野餐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暗藏玄機的菜單——裝潢上他們溫馨樸素,菜色上的多樣倒是令人出乎意料:
茴香腕豆泥炊飯、
椰汁馬告魚片炊飯、
香料燉羊肉炊飯、
菲律賓家鄉雞炊飯、
功封秋刀魚搭配炊飯……
平常餐廳的菜單打開來,雞豬魚牛的料理方式總是固定的那幾樣,但是在狐狸野餐,光是看飯類就已是每個口味都無比驚奇,在悶熱的初夏這些名字鑽進眼裡,想像起來更是開胃誘人。
除了芝麻辣醬麵系列外,大多數的主食還可以改成搭配彩虹麵或麵包,另外還有兩種現做的薄餅。但我的原則一定是點看起來最能吃得飽的那個。
店門口有非常貼心的無障礙斜坡;一家店能在創立時想到這一點是相當難得的。
店內的服務人員和料理者似乎就是兩個老闆,接待上是屬於臉部表情相當冷靜的那種風格(和貓小姐有點像,這有可能是好事;以我目前走過的綠色餐廳來說,統計學上顯示服務上過度熱情的,還真的都不太好吃。當然反過來講的話就有點不負責任了。)
小巧的店內大約7桌,僅能容納20-30人,中午時走進來,已是八分滿的狀態了。但是人客們仍然相當安靜地用餐,有一桌正在低聲討論著東南亞的人類學研究。
我走到靠近窗台的一桌坐下,外頭是一個祥和的公園,不少外籍看護們推著長輩的輪椅散步。
最後,我非常快速地決定點了「菲律賓家鄉雞」,因為看到時內心OS:雖然我的故鄉不在菲律賓,更從來不知道這家鄉的人都吃什麼雞——那就是它了!
首先上桌的是餐點附的「今日蔬菜湯」,具體來說就是以今日蔬菜組成的(喂):
湯是清徹味道微甘的湯頭,表面完全沒有油脂,猜想是為了和店內的素食套餐附一樣的湯,所以唯一的鮮味來源大概是菇類。
雖然清淡,但是一整碗有滿滿的料:白蘿蔔、玉米、香菇,還有一種介紹軟脆之間,微微咬得到纖維的東西,被切成圓形厚片,問了店員,原來是牛蒡,果然是非常接近素食餐廳的材料使用風格。
湯上了不久,飯菜和主食也來了:
飯是100%糙米,混合少部份的黑糯米,口感上不會太硬,但也不至於溼軟,或許是接近在略為浸泡2~3小時後烹煮的程度。
周圍有三種小菜,雖然排盤上看起來不甚講究,但在取材上算是十分用心。
綠色的葉菜吃起來微澀,有著鋸齒狀的葉子,好像是角菜;右側是胡蘿蔔和蔥白炒軟,調味簡單,帶有胡蘿蔔熟透後的甘甜;中間紫色的蔬菜嚇了我一跳,差點以為是在捷克常吃的紫甘藍酸菜;紫甘藍是猜對了,不過吃起來不酸,反倒滿像我有一回異想天開把倉損紫高麗菜拿來做成燉菜的味道,非常溫和順口。這招你也懂,算你有眼光(?)
本日重點「菲律賓家鄉雞」本人在此:
視覺上並不十分吸引人,主要原因是這湯汁的顏色太混濁,又和雞腿溶在一起。不過看起來有股似曾相識的港覺,且讓我們先偷偷嚐一口。
喔?醬汁的味道是以酸為基底,和想像中的東南亞口味很像,卻不是檸檬的酸,這到底是什麼呢?
再來叉雞腿來吃。
喔喔喔喔喔喔?原來是鳳梨!
對啊!鳳梨是可以和肉一起久燉的,醬汁酸味的來源正是和鳳梨一同燉煮後的結果,果然就像之前吃過的鳳梨馬鈴薯燉肉一樣的味道,飽和中帶有一點點的微酸刺激,很好扒飯。可惜當初用鳳梨燉肉也是因為湯汁的顏色不討喜、賣相不佳而難以突破。
另外,這雞腿有一部份的肉吃起來的口感也略偏乾柴,雖然有可能是雞肉本身的品種或飼養方式導致含脂量不夠,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鳳梨酵素分解作用太強,如果是後者的話,就代表鳳梨不能生的和雞腿一起浸泡再燉煮,而是必須調整料理的順序了。
整體來說份量不大、口味不重,但確實填飽我騎了一早上單車後的飢餓,像這樣的料理,就是吃完之後雖然滿足,卻輕鬆不膩。
我另外單點了一杯有點特別的飲料--甜菜根活力果醋!
(許山米:Yewwwwwwwwwwwwwwww!)
狐狸野餐
營業時間:11:30-21:30(週二、週三公休)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281巷22號1樓
電話: 02 2509 8020
菜單參考:2016年5月菜單,請見狐狸野餐FB查詢不定期更新,現場製作耗時,如果趕時間建議訂位時直接點餐喔~
「友善餐廳」這四個字裡的「友善」,通常指的是食材對人體友善、進一步對環境友善、直接的交易對生產者友善;但如果持續擴大「友善」的涵意,能不能對性別友善、對族群友善呢?
看著窗外的公園,我不禁想著,如果要這些看護工和長者們將輪椅推進這間店裡,說不定一次也不可能吧?
那還真是太可惜了,這裡的天然食材和原味料理太適合年長者了,於此同時,她們也才有機會在與雇主一同用餐時從菜單裡找到一點點的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