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莫名其妙逛起了這單調的觀光勝地。
說它單調是過份了些,和鹽巴的顏色無關,全屬我的偏見。
七股鹽山這個地方,原本是想規劃成一個娛樂園區的,裡頭具備用餐和紀念品賣場、鹽雕展覽廳,以及其他在我造訪的淡季沒有開放的遊樂設施,包括仿死海漂浮鹽池,附近還有個佔地頗大的鹽博物館。所以在理想情況下,來這裡大概可以獲得一個完整的半天行程。
殊不知,在七股這個地方停留,並非我的本意。
這一天,我打算一路搭到黑面琵鷺觀鳥亭,看看能不能親眼看到今年第一批抵達的家族。
然而七股到黑琵區這段在淡季時是停駛的;偏偏在全台南市,只有一個公車牌上貼著這個資訊,那就是,七股鹽山站。
所以我就在這裡,站在雪地裡,看著塑鋼材質的黑面琵鷺。
風吹過來,好鹹。
一路搭到七股已經半天了,不想浪費這一趟,所以回程時,在台灣好行路線上一個叫做龍山村的地方下車了。
車站是個裝飾著蚵仔殼的小紅磚亭,十分高調。
門口貼了不少社區活動照片和文字記錄,包括讓村民一同在主動提供的自家圍牆上面彩繪。
雖然很像家父會想出來的點子,但老實說還真有點溫馨。
屋子裡頭還有個小空間,完全像是北美館現代藝術的其中一個作品了。
原來這村子就在七股潟湖裡,港邊一座大廟,幾間海產小吃,還有搭竹筏遊潟湖的牌子零零散散地掛著。
潟湖區最大宗產業應該就是蚵。
婦女坐在亭仔腳取蚵,我問她們牆上有畫圖的地方還在嗎?
婆婆指引我方向轉進巷子裡,這是第一個我在台南真正必須使用閩南語的地方。
這面寫著歡迎的牆明顯是主視覺了。
遠看以為是衝浪板的東西,原來是大頭版黑面琵鷺啊。
即便畫風很機械,視角還滿可愛的,好像黑琵在偷看某個藏在石灘地裡的攝影鏡鏡頭。
其他牆面上的圖像大多和龍山的漁業生活有關。
男人和婦女採收蚵仔,然後滿載而歸。
回程時轉頭一看,是夕陽下蚵架上晶晶亮亮。
意境啊,彩繪農村新境界了。
這張則是將所有活動都擺在同一個構圖裡,莫名讓我聯想到文藝復興以前的天主教壁畫。
除了蚵仔,烏魚子好像也是龍山厲害的品項。
首先是殺魚取卵和樂融融的血腥畫面:
再來是像維士比的廣告一樣攤開來。
最後是非常夢幻地掛成珠串。
好吧,我一點都不適合介紹農村彩繪,觀看時我經常歪著頭,竟然想不起來,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壁面彩繪看起來會比較不像共產黨宣傳畫。
但老實講,龍山這地方有不少角落都讓我覺得很有美感,不經意的那種。
像「陽濟」這兩個字就十足令人興奮不是嗎?(咦)
還有灑脫地將廢棄家具砸在三合院前的綠地上,搖滾了。
堆積如山的蚵殼也是地方特色景象,有的堆到可以砌一面牆:
有的堆到可以蓋一座樓:
好想知道百年以後考古學家會怎麼研究這個地方。
五金回收站也是一片詳和。
我尤其熱愛這屋主對我的提醒,彷彿掛著微笑,告訴你世界上雖然有很多不得不謹慎的時刻,但看清問題之後,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這樣在龍山這個小村晃了晃,和看起來很兇的冷飲店老闆告別。
這一次的七股行純屬意外,該去的地方全都沒去,不該去的去了一堆。
於是我決定自力更生,一大早便向旅舍租了100塊一天的淑女車,一路騎過安平市區、繞過港口、直衝台江公園。
騎到溪邊時,我知道這一趟會騎得絕對痛快。
一坨坨的紅樹林近在咫尺,依靠著倒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迷你小島。
出海口邊的單車道上沒什麼人,野鳥在旁邊的樹林裡肆無忌憚的嘈雜。
上一隻待查,下一秒看飛過一隻疑似東方白鸛的東西。
一面是流向出海口的鹽水溪,另一面隔著樹林,時不時能看到一小片沼澤,白鷺靜靜地,和塑膠袋一起站在岸邊。
過了鹽水溪自行車道,要上四草大橋了。
每次騎車上橋時都有點緊張,但四草橋不算大,斜度還在淑女車可以負荷的範圍,又有人行道可以騎,算是十分自行車友善。
只不過橋邊並排站著十來個釣客,把釣竿架在地上,我緩緩騎過時,大家都要舉槍行禮。
黑水溝在此。
我特別喜歡這一帶的濱海植物。
我喜歡他們再過五年就能把這舊海防哨站和消波塊們全數吞食的潛力。
過了橋之後,順著公路單車道看指標右轉,就會找到四草大眾廟。
從廟旁的廁所出來,就看到傳說中,長著五梨跤和海茄苳的四草溼地。
依照傳說這裡應該有地方能下去搭竹筏。正想著入口在哪,旁邊就傳來一個阿伯用大聲公說:「四草生態竹筏再過3分鐘要開了喔!還沒買票的快來!」似乎是湊足人就開船,完全沒有跟著網路上的時刻表走。
於是就在慌亂之中到對面公園鎖車再回來掏錢買票上船,全票200元,畢竟是觀光行程,不是大眾運輸。
竹筏其實不是竹子做的,沒有《浩劫重生》裡一渡海就支解的危險。
竹筏上的解說員強大威猛,生態知識和綜藝娛樂兼具,有問必答,答必有梗。
一直提醒我們注意旁邊泥地。
不解釋:
世界上最小的鳥巢?
兩邊紅樹林搭起的拱門與倒影,也是某個攝影師的得獎作品。
當然不是像我這樣拍的啦。
行程結束前,解說員會讓船長把船打直,讓大家可以盡情拍照,所以前面要拍拱門不必冒險站起來衝到船頭或船尾給樹打。
但是台灣版亞馬遜河果然是值得走的魅力點。
雖然一路上除了招潮蟹和彈塗魚,只看到一隻翠鳥以全速沾水而過。
已經到了四草卻看不到鳥,心想是不是全球暖化,鳥都不來台灣了?
無奈地牽了車順著廟前的小路繼續往北騎,經過一片水塘,緊急踩了煞車。後面一個女人騎著機車看我停下來,她也轉頭一看:「欸?好多…」
像難民一樣聚在泥地上大吃,就在這工寮旁邊,看起來像是荒廢的水塘。
完全符合荒野教材上面說的,人為干擾極低的人工水塘,一不小心就變成最佳覓食地。
比綠意盎然但馬達聲、大聲公和遊客來來往往的四草紅樹林隨道,更適合開party。
終於在圖鑑以外的地方看到高翹「行鳥」本人,忙著照鏡子(完全不是)。
小白鷺起步走。
這片舊水塘竟然就讓我心滿意足了。
不過,人為干擾最低的除了埤塘,應該是曬鹽場。
我來到的這鹽場,卻顯得沒什麼生命力。
這是一個叫做鹽田生態文化村的地方,這樣取名子,就知道他的生態和文化大概是已經消失到了一個需要挽救的地步了。
旁邊的標本館,在一台小學的巴士造訪之後就拉下鐵門了。
什麼「館」的營業時間採預約制這不打緊,但如果一個地方連廟門都緊閉,可以猜到這村子裡沒人了。
我牽著車走進村內,整齊的步道上立了幾塊不是很舊的生態解說牌,步道尾端還在施工。
拐個彎會看到海鳥和鯨豚的研究站,佈告欄上寫著可以預約參觀。
這村落像是毀滅倒數28週的場景,一切存在兩個時空的遺跡。
一個是有村民的時空,那時的人住在鹽田圍繞的平房裡,每天經過小廟去曬鹽,在工寮裡小憩泡茶。
另一個是有某個文化重建計劃的時空,在空下的民房上架起鐵架、木架,輸出大片的「鹽田生態文化村」布招,蓋起了烈陽下閃著晶亮的步道和說明牌,在鹽場上舖設磚塊,堆砌終年不需收成的鹽山。鹽田不再引入海水,自然沒有海鳥尾隨魚蝦造訪這裡。
現在這水源充足的沙漠,兩個時空似乎都成為展示的一部份。
台江公園內交錯的水塘只留給車輛兩條大馬路,即便我很想乾脆牽了車順著田埂走到近在眼前的彼岸,還是不得其門而路。
最後沿著大馬路好不容易騎了看不到盡頭的十多公里,汗水攻破內褲溼出一點都不適合運動的緊身褲外,天已經快要黑了。
我實在很怕在入夜之後被困在這沒有路燈和收訊的水鄉澤國。
只好在過國姓橋前拐彎到車流較少的堤防,鑽過呼嘯的沙石車,想不到堤防外的是另一個世界。
曾文溪邊的強風吹得我眼前乾澀,卻不能不睜眼看這,大地的織紋。
下次,真的該牽台好車,穿條認真的排汗褲,起個大早,再騎一回台江。
留言列表